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中心>专题库>2024年专题库>代表委员回基层专栏

西夏区:各部门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 营造和美乡村新风尚

时间:2024-05-29 10:00:00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吴春霖)婚礼,蕴含着人们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希冀。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存在的高额彩礼、低俗婚闹、铺张浪费等现象,让传递幸福的婚礼“变了味”。自宁夏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工作启动以来,西夏区各部门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团委组建9支“移风易俗,青年担当”高额彩礼监督队,农业农村水务局发布任务清单,明确实施范围、补贴条件、补贴政策、补贴方式和工作要求,全面引导农村“零彩礼”“低彩礼”落实落细……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婚俗走向健康文明,树立乡村新风尚。

微信截图_20240529162944.png

  建立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为推动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和浓厚社会氛围,西夏区开展文化浸润行动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传播优势,广泛宣传“零彩礼”、“低彩礼”典型事迹和经验做法,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编排展演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婚俗新风文艺节目。西夏区还通过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在抵制高额彩礼、鼓励适婚青年婚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村民委员会健全农村居民新婚彩礼报备制度。鼓励农村“五老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等人员开展宣传劝导、教育监督。对确定为“零彩礼”、“低彩礼”的家庭劳动力,在相关就业技能培训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挥引导作用,促进文明乡风建设。

  同时,西夏区以法治之力,开展法治保障行动,加强《民法典》《婚姻登记条例》的普法宣传、教育、培训,加大涉婚恋违法犯罪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力度,并发挥“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作用,完善彩礼纠纷调处机制,及时预防化解因高额彩礼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加强对高额彩礼引发纠纷的法律监督,防止以合法民事调解掩盖诈骗违法犯罪事实。在检察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分别设置“妇女权益保护”接待窗口,优先办理因高额彩礼引发的相关案件,为辖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氛围。

  “我们还开展了婚俗改革行动,面向全社会发出《关于抵制高额彩礼 “为爱减负”文明婚俗倡议书》,建立“零彩礼”“低彩礼”的新人证婚和集体颁证制度,鼓励举办集体婚礼、简约婚礼。联合社工部、妇联、共青团、工会、司法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西夏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微信截图_20240529162937.png

  打好“组合拳” 营造和美乡村新风尚

  在移风易俗工作中,西夏区开展惠农增收行动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用好用足现有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鼓励“零彩礼”、“低彩礼”新婚夫妇及女方父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力争在种植业、养殖业、创办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消费帮扶、就业和能力提升等9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补助,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收入水平,促进农民观念转变,确保专项治理取得实效。

  西夏区妇联则充分发挥基层妇联联系妇女桥梁纽带作用,组织村级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最美家庭等成立“移风易俗宣讲团”,依托妇女之家等阵地,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大宣讲”活动。强化部门联动,对于“零彩礼”和“低彩礼”的新婚女性,在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健康体检等惠民政策上予以倾斜。对符合条件的“零彩礼”“低彩礼”新婚夫妇发放用于生产经营用途的担保信用贷款。

  西夏区团委充分发挥共青团属媒体矩阵作用,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抵制高额彩礼、人情礼金、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倡导婚俗新风。针对大龄农村青年婚育难题,建立单身青年婚恋交友需求信息库,举办一系列青年联谊交友活动,组建9支“移风易俗,青年担当”高额彩礼监督队,涵盖7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各乡镇(街道)团(工)委专职团干部,及时监督并协同相关力量开展劝导干预。进行正向激励,针对践行“零彩礼”“低彩礼”婚俗新风的青年,在团员发展、推优入党、青联委员选拔过程中优先考虑,在实施“青农贷”项目、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育等重点扶持,并优先给予“希望小屋”“点亮微心愿”等公益项目帮扶。

  接下来,西夏区将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上持续用力、驰而不息,大力培育和弘扬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责任编辑:张方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