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中心>专题库>2023年专题库>希望的田野专栏

林下掘“金” 生态富民 银川多措并举激发山林地资源活力

时间:2023-12-18 12:17:00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银川植物园。(资料图片)

  山地和林地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质的生态产品,但受限于自然条件,很多地区山地和林地难以开发,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近年来,我市通过“六权”改革,瞄准山林地的经济价值,发展林下空间经营,推动林产业从“资源变资产”到“资产变资本”,激发林地资源活力,努力实现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林地总面积约1.25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激发林地价值发展林下经济

  银川植物园(森淼生态旅游区)位于金凤区良田镇,是银川市近郊区域内的一处天然氧吧,一到夏天,这里绿树环绕果蔬丰盈。如何用好这片宝贵的林地,没有林地的确权以及指导方向,开发之初园区管理方也不知如何下手,自办理了林地确权证后园区有了底,开始大胆尝试种植经济林。

  近年来,银川植物园发展林下种植,经营利用林地面积1770亩,并以产业发展为主导,研究开发特色林果产业,种植鲜食葡萄1050亩、酿酒葡萄120亩,因地制宜,种植不同规模的枸杞、李杏、桑树,满足游客果蔬采摘需求。园区经营森淼蓝月谷葡萄酒、森林红运果冻干枸杞两个品牌,酒庄年产酿造葡萄酒50吨~80吨,年产冻干枸杞500吨,带动周边235户农户就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向而行。

  银川市在全区率先探索放活国有山林地林下空间资源工作,加快国有山林地资源价值转换。银川市林草局制定了《关于推进银川市国有山林地林下空间经营的实施意见》,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上线当天,顺利完成1宗国有山林地林下空间资源交易,该交易地块位于银川市原滨河新区徕仪公园,交易面积3526.11亩,成交金额528.9165万元,交易后主要用于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营活动。该笔交易的完成标志着银川市山林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进入数字化全新阶段。

  全力推进“以林养林以地换林”

  今年11月,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为西夏区同阳新村红梅杏园区颁发了集体经济林产权证,自此,这片面积46.99亩,种植5220株红梅杏的产业园林区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属“身份证”。西夏区因地制宜,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积极为辖区林权不动产确权颁证,在不断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山林权改革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这也是西夏区继2022年首次颁发贺兰山西路街道同庄村集体林地产权证后,首次颁发的经济林林权不动产权证。

  “2022年初,经过沟通协商,一致同意将园区分成不同的单元,采取农户自愿认领、自主管护的原则,打造小园子,不仅解决了村委会集中管护经费支出大的问题,还为村民们提供了种植瓜果蔬菜的场所,也为山林权改革奠定了基础。”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胡华说,目前,贺兰山西路街道办已颁发林权类不动产证14本54.01亩,预计带动辖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让林上有收益、林间有景观、林下有经济的林产业经营模式,不断推动林产业从“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激发林地资源活力,努力实现“林绿+民富”生态治理目标。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相继出台《银川市新型绿化经营主体认定方案》《银川市优质特色林果基地认定方案》《银川市林下经济基地认定方案》,评选2023年银川市林下经济基地2家、优质特色林果基地5家、新型绿化经营主体4家,补助资金66万元;开展山林权改革暨林下经济及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培训班,组织县(区)林业负责集体林权服务与林下经济的业务骨干及从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代表共50人参加培训。制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偿办法》《生态公益林养护管理补偿办法》《关于培育扶持新型绿化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试行)》《山林纠纷调处工作机制》等政策文件,高位推动山林权改革。开展国有山林资源价值评估,已形成初稿文本。

  同时,我市加强公益林政策性森林保险投保,2023年市直政策性森林保险投保面积共计49378.78亩,投保单位3家。围绕林草碳汇,积极推进白芨滩生态修复与灌木林碳中和野外科学研究站建设,开展灌木林碳汇价值研究,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生态修复核心理论体系,填补西北地区灌木林生态修复的碳中和研究领域空白,也为下一步林草碳汇交易打好基础。

  记者 李鲲鹏

【责任编辑:李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