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中心>专题库>2022年专题库>大美边疆专栏

推进生态修复、加强科研监测,西藏——守护冰川雪山 呵护高原生态

时间:2022-07-25 15:40:22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米堆冰川。记者 徐驭尧 摄

  核心阅读

  冰川雪山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强对冰川雪山资源的保护,强化管理水平,并立足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开展科学研究,力争以更科学的方式守护雪域高原。

  冰川雪山不仅是美丽风景,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近年来,西藏大力开展冰川雪山保护工作,力争以更科学的方式守护雪域高原。

  冰川雪山——

  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

  普若岗日冰川位于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

  在通向普若岗日冰川的路上,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阿木管理站负责人白玛桑培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当地暂停各类旅游接待服务,目前冰川周边的草场正在不断恢复。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也是最为知名的雪山之一。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珠峰周边区域生态日渐向好。日前,今年5月开展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布了一批初步研究成果。科考专家们认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状况整体改善,特别是2010年以后,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且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植被改善程度优于实验区及周邻地区。

  据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估算,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地区冰川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常年积雪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从储量上看,该区域冰川的冰储量约为8850立方公里,换算成水量约8万亿立方米。

  这些冰川雪山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许多地表径流的来源,滋润着高原水系的发育,也深刻影响着周边的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朱海峰常年关注藏东南地区冰川与周边树种的关系。“冰川的变化,对周边树木生长产生着深刻影响。长期的冰川进退,也让冰川末端的植被类型发生着变化。”朱海峰介绍。

  保护——

  多种措施守护高原生态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告诉记者,1976—2010年,青藏高原中部江湖源的色林错、纳木错等6个湖泊面积扩张了20.2%;其中,受冰川融水补给的色林错、纳木错和蓬错湖泊水位较非冰川补给湖泊上涨更明显。据介绍,在冰川融水的影响下,曾经是西藏第二大湖泊的色林错面积快速增长,如今已超过纳木错,成为西藏面积最大的湖泊。

  冰川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全球变暖,但也受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位于拉萨北部的廓琼岗日冰川出现冰川消融引起的空洞、断裂以及裂隙,表面有表碛覆盖。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拉巴卓玛介绍,冰川在堆积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叫作冰碛,又称冰川沉积物。随着一部分冰川的消融,这些碎屑暴露于冰川表面就会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表碛覆盖会加速冰川的消融,而部分表碛的产生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因此,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也应减少冰川区的人类活动。”拉巴卓玛说。

  在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的民警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守护坐落于他们辖区内的岗布冰川。

  2021年9月,为更好保护岗布冰川,当地相关部门发布公告,宣布岗布冰川“除科考、资源调查等工作需要外,禁止一切旅游活动”。在通向岗布冰川的道路上,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的民警设下哨卡,对希望去冰川旅游的游客开展劝返工作。

  除了旅游,登山活动也被严格管控。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与西藏自治区体育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开展登山活动的公告,明确指出,在西藏5000米以上独立山峰进行登山活动,应在活动实施前1个月向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申请。该公告明确,登山组织方和登山者还应同时遵守相关规定,保护山峰生态环境。凡登山组织方和登山者违法违规登山,自治区体育局将予以通报和行政处罚。

  科研——

  不断加强观测研究

  在廓琼岗日冰川末端矗立着一座30米高的监测塔——拉萨河一号河谷冰川立体监测平台。除了监测塔,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员还架设了冰面自动气象站、冰温与位移监测仪。

  自2020年监测塔等设施建成后,姚檀栋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在持续推进拉萨河一号廓琼岗日冰川保护站建设。据介绍,对廓琼岗日冰川的观测将揭示不同气候模态下的冰川变化特征及机理,厘清融水径流对出山口径流的补给过程及贡献。

  “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有16个科考小组270余名科考队员参加,涉及5项核心任务,均与珠峰区域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关——以更科学方式保护珠峰,正是这轮科考的重要目的之一。

  监测冰川不仅仅是为了增进人们对冰川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保护冰雪资源,也是为了监测潜在的灾害,尽可能避免冰川变化引发的次生灾害。

  在藏东南山区绵延的山岭中,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华勇正开展科学观测。在冰川末端形成的一个个巨大冰湖,对游客来说或许是美丽风景,但陈华勇知道,很多冰湖也可能意味着风险。“冰川变化以十年为尺度,但很多灾害的发生就在一瞬间。短时间持续高温引起冰川消融和超强降雨是诱发这些灾害的主要原因。”陈华勇告诉记者。

  因此,加强监测非常重要。很多年前,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一般采取现场观察的方式判断冰川的变化,以此评估灾害情况。如今,科学设备不断进步,陈华勇等人也得以更科学、高效地开展灾害预警相关工作。

  “在天上,我们有高清遥感、卫星云图、气象雷达、无人机;在地面,我们架设接触式警报器、地声警报器、超声波泥位报警仪设备,它们共同组成了空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切实监测着冰川的微小变化。”陈华勇说。

  人民日报记者 徐驭尧

【责任编辑:闫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