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中心>专题库>2022年专题库>这里是银川 石榴花开眏湖城专题>谁不说咱家乡好

塞上湖城石榴花开正芬芳——银川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时间:2023-07-25 09:18:50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东临滔滔黄河水,西依巍巍贺兰山,河山际会尽得天时地利;古有灵州勒石,今有闽宁协作,天南海北归聚各族人心。2000多年来,各民族在银川大地上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精彩华章,携手铸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银川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目标,有形、有感、有效做好各项工作,凝聚起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今天的银川,已经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

  走进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浓烈,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栋栋徽派民居错落有致、特色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一幅和谐、幸福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几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登镇润丰村党支部书记王鹏程说,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红火。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决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强有力的政治担当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锚定“走在前、作表率”目标定位,银川市专题研究部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并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把“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确定为今后五年全市目标任务之一。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四套班子分管联系领导及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的5个工作专班,成立全国首个地市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心,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学互查互评常态化推进机制,细化建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考核评价指标,坚定不移推动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配备,配齐配强53个街道(乡镇)统战委员和民族宗教工作专干,举办培训班35期,培训市县乡村四级民族宗教干部、信息员4000余人次,不断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为进一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要求和核心要义,全市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已开展专题辅导、研讨交流、学习培训1500余次,举办马克思主义“五观”“百场万人”大宣讲3000余场次,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正在银川坚定实践。

  聚焦主线抓思想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银川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自去年9月开馆以来已接待3万余人次参观,“银川石榴云”传播中心将银川民族团结感人故事传向全国,走在城乡街道、广场、公园,随处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画面……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近年来,银川市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创新实施“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在全国率先建成“银川石榴云”传播中心、上线运行“银川石榴云”全媒体矩阵平台,开设“小宁大讲堂”,推出5个系列57期短视频,创作推出24期手绘长图解读中华文化符号和“三交”史实,被国家民委、央视频、《中国民族报》及16个省区市统战、民族工作部门转发推送,累计浏览量达1000万人次,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把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青少年教育培养全过程,组建全区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小学思政课联盟,举办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大赛,在中小学普遍开展“石榴仔讲故事”等活动,在青少年中播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推出市县“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IP形象,打造主题教育展馆9个、主题公园(特色街区)12个,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抬头可以看、随手可以学、处处能感知。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银川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程,举办全国各民族迎春大联欢、黄河非遗文创展等各类文艺演出和展览3400多场次,创编《山海情》《闽宁镇》《不到长城非好汉》等一批文艺精品,以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增进认同。

  一次次动员,一堂堂演讲,一场场文艺演出……银川市将机关、街道(乡镇)、社区(村)、企业、校园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阵地、主渠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内心中。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鲜艳

  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金钥匙”。

  2021年初,新疆伊犁青年马鹏来银创业,计划在西夏区怀远市场开一家馕饼店。然而,他在申请营业执照时一时却遇到了困难。在怀远市场“石榴籽”警务室民警凡军伟的帮助下,马鹏顺利办好了营业执照,馕饼店很快开业了。得知马鹏是拖家带口来银,凡军伟还帮他联系到附近的小学,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让马鹏一家安心在银川扎下了根。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银川比比皆是。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推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细胞工程,探索推广“创建+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工作模式,打造“凤城儿女一家亲,民族和美共筑梦”市域创建品牌,成立“同心联盟”等66个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品牌,打造“石榴籽”警务室28个,推广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168家。连续24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常态化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联谊活动,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搬进学校、社区、楼栋,全力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初步构建起嵌入式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结构。

  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与福建省宁德市、厦门市湖里区和云南文山州结对开展青少年主题云队课,对接厦门大学在闽宁镇设立研究生支教点和实习实践基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旅游发展新业态,拓展“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使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优化推进强信心稳经济25条、优化服务环境20条等政策措施,开展“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鼓励和支持外省份各族群众来银就业创业,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更加完善的社会条件。

  与此同时,银川市通过全面深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培树先进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成体的创建效应,目前已成功创建18个国家级、202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各民族携手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

  走进兴庆区月牙湖乡,田里绿油油的青贮玉米长势喜人。这片原先租赁给企业的低效用地,在今年月牙湖乡的“抱团+”的发展安排下,突破了村域限制,成为青贮玉米种植基地,预计可为该乡12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00余万元。

  开业不久的建发悠阅城每日人流如织,作为银川第六代城市综合体,悠阅城填补了银川城南商业综合体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功能、丰富了商业业态,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消费选择。

  金凤五路等一个个交通疏堵“6+N”工程项目竣工通车,市民出行幸福指数不断被刷新。

  ……

  这一件件喜事,是我市着力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缩影。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还是从民生保障的枝叶关情,都能清晰感觉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劲脉动。

  近年来,银川市聚力发展“三新”产业,全力打造“两都五基地”,全面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先后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中国投资热点城市、中国十大大美之城。2023年上半年全市GDP达到1267.24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9%和7.4%。2018~2022年,全市GDP、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5.3%、6.1%、8.1%。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4%。将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狠抓“烂尾楼”“回迁难”“办证难”等问题的专项整治,实施老旧小区集中改造、交通疏堵“6+N”工程,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共产党亲、黄河水甜成为湖城儿女的共同心声。

  巍峨贺兰山见证着银川大地的沧桑巨变,滔滔黄河水讲述着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智慧勤劳的银川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在绘就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新画卷。

  记者 雷梦

【责任编辑: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