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要闻

凝聚智慧提振信心 汇聚力量共谋发展

时间:2023-12-24 17:11:00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12月22日,银川市召开智库专家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赵旭辉与银川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成员座谈,一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主题,共商实施“强首府”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助力先行区示范市建设。

  马玉山:全力推进科技人才“引育留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工业控制阀专家,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正高级工程师

  马玉山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奋斗实践经验,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产品创新、制造业创新、服务创新对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企业家及企业技术带头人才是目前所需要的重要人才,要引导企业家更好发扬企业家精神,以引进硕士人才及宁籍人才为重点,同时加强对陕西、甘肃等周边省份人才的吸引力度,通过产业集群、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等,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通过产品创新、制造业创新、服务创新等三个方面助推高质量发展。其中制造业创新是重点,企业应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盈利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

  在人才引育方面,要着重聚焦企业家和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中,建议结合宁夏实际,主要将985、211高校硕士研究生作为引进人才的重点,区域范围建议以宁夏、甘肃、陕西等省份籍贯的学子为主。在人才培育中,更多要以企业家和技术带头人为重点,在创新生态、待遇等方面靠前留人。在人才蓄水池搭建中,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建设、六盘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的核心要素作用。在“点面”结合方面,建议要通过有效方法措施,让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李健航: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打造“算力之都”

  同泰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座谈会上,李健航围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算力之都”》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李健航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正在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银川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布局发展人工智能和算力产业是推动经济进入快车道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选择。

  发力人工智能和算力产业,核心是企业创新和人才引进,银川作为宁夏首府城市,具有高校、人才、创新聚集优势,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企业真正做成创新的主体,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同时,要明确发展方向,银川发展人工智能,既要布局算力,还需要大力发展软件开发,包括算法和模型训练,打造软硬一体的产业集群。

  李健航说,政府的决心和支持是企业最看重的一点,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和算力产业发展,且产业基础良好、营商环境优化,是中国算力产业生长的沃土。今年7月,同泰怡信息技术(宁夏)有限公司在银川注册成立,落地建设同泰怡宁夏服务器生产基地和同泰怡宁夏智算中心,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聚集,助力打造“算力之都”。

  翟云:加快推进数字银川暨数字政府建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数字政府建设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翟云认为,近年来,各地运用数字技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成效显著,但仍面临着发展不均衡、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法规不配套、安全不托底等问题。银川作为首府城市,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注重“七个优化”,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

  翟云建议,要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一盘棋”工作机制,凝聚多方合力,解决好谁来指挥、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从建设模式、市场机制、标准规范等多层次、多角度深度探索,进一步优化各部门职能边界。优化基础设施体系,发挥区位优势,牵住新基建“牛鼻子”,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优化数据治理体系,破解数据获取难、定价难、权属难、流通难“四难”问题,加快制订“数据要素×行动计划”,真正激发数据潜在活力价值。优化技术赋能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运行、城市发展方式变革。优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数据开发利用、系统整合共享、共性办公应用、关键政务应用等标准制定,构建多维标准规范体系。优化安全保障体系,守好安全底线,强化网络安全、设施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提高自主可控水平。

  吕志勇:聚焦新质生产力和三都五基地建设 加快银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上海中志经华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

  “立足银川实际,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以新质生产力和三都五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开放驱动,消费驱动,城市功能驱动,加快培育高增值产业优势和高度城市化功能优势,着力提升银川在宁夏和全国的经济集中度、显示度、贡献度和综合竞争力。”吕志勇表示。

  吕志勇认为,加快银川新质生产力培育和三都五基地建设,就要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双碳经济、健康经济、体验经济、城市经济、开放经济,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发展主战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联动发展,深度融合。要着力构建以高增值工业+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为核心,生态友好型一般加工工业+消费性服务为基础,都市生态农业为特色,创新驱动—开放发展—要素集聚为保障的发展模式路径。同时聚焦算力枢纽、算网融合、AI大模型和信息安全,打造高规格高能级新场景实验室。

  此外,要强化政策体制机制创新与综合保障,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园区,推动银川经开区、苏银产业园、银川高新区等重点园区提质升级,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培育。并对重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构建精准化的产业招商地图,重点关注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完善产业链招商机制,提升招商“产业黏度”和落地有效性。还要充分发挥各县区优势,推动县域特色化发展突破,以县区为基础,构建银川市产业经济发展新架构。

  周学东:发挥好金融支持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巡视员

  “银川作为宁夏首府,有着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的使命任务,又正在大力发展‘三新’产业,因此发挥好金融支持作用,尤其是发挥政府性基金引导作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充分释放企业的科创动能是亟须关注的重点。”周学东说。

  周学东认为,当前各地各级政府性基金不断设立,投资的重点聚焦在医疗健康、碳中和、半导体等新兴技术领域,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发展。比如,以合肥为代表的市级政府性基金,设立了产业直投基金、参股基金和政策性基金三类,投资了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新能源汽车等科技型企业,带动了区域创新发展,银川可充分借鉴此类经验做法。

  建议银川大力发展政府性引导基金,发挥绿色新能源、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东数西算等优势产业;以中金资本投资地方母基金的方式强化政府性基金市场化运作,并参考学习河南中金汇融、湖南财信中金等,引入市场化的头部基金管理机构;从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入手,以政府性基金为切口,推动社会融资结构优化。

  同时,应当深刻认识到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银川应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从启动行业绿色认定工作,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储备库,扩大绿色债券融资、用好货币信贷工具,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合力、探索发展转型金融,助力经济结构低碳转型等方面发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徐有钢:盘活低效用地 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三所主任工程师

  徐有钢认为,我国经过7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无论是超大特大城市还是三、四线的小城市,在城镇和乡村建成地区,尤其是老城区、城中村、老旧厂区,普遍存在存量建设用地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等问题。盘活利用这些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为推动城乡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选择,因此,银川低效用地开发需重点关注多个方面。

  要以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城市结构优化。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植入新的设施和功能,强化对人口和产业的引导能力,逐步在银川城区打造多中心格局,保障城市高效稳定运行。

  要以突出产业融合和生活圈建设为两大导向。银川职住分离度为5.7千米,低效用地再开发应重点加强各产业板块的生活配套功能建设,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避免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距离过远。

  要合理区别处理旧厂区、旧小区、旧市场三类用地。旧厂区应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效产业转型为核心目标,谨慎对待“退二进三”。旧小区应结合小区建成情况分类落实更新方式,加强危房的鉴定和改造,保障城市安全。旧市场应逐步清退低端批发产业、整治建筑和公共空间、集约布局市场用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市场经济效益。

  要组合搭配资源,算好经济账。从城市整体利益平衡出发谋划实施项目,通过“资源资产组合供应”“不同用途地块混合供应”等措施有效平衡开发主体单个项目开发的成本,缓解更新资金平衡压力。

  要盘点低效用地台账,统筹推进土地盘活工作。加强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制度设计,统筹推进、整体谋划,准确选择示范地区,在坚持“局部试点、全面探索、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创新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的政策机制。

  记者:肖梦琪

【责任编辑:张宇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