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评论

地评线丨整治电动车安全隐患要回到需求源头

时间:2022-10-09 09:15:50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7日凌晨,银川一市民家中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充电爆炸。所幸物业安防人员赶到扑灭火势,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还是有人带电池回家充电,这究竟该怎么治?

  早在2021年8月1日,《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施,其中明确规定,禁止电动车上楼,违反规定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最高1000元以下罚款。不但有法可依,还有智能设备助力——当年,银川建发物业在庆丰御景湾小区试点推行智能阻车系统,可自动识别96%左右的电动车,只要电动车进电梯,电梯就无法使用,且可保证轮椅、婴儿车、自行车等不受影响。可即便如此,电动车上楼、飞线充电、电池家中充电等现象依然屡见不鲜,类似事故时有发生。

  究竟该如何治理?似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大串麻烦阻在路上,亟需补漏。先说智能设备,庆丰御景湾的试点确实有效果,但如果只带电池乘电梯则没法感应。靠法律法规的话,以上提到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也只是“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充电”,没说不能带回家,执法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加之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包括物业安保在内,很多社区不堪重负亦无法面面俱到。所以,业主的配合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制定地方性实施细则,对一些监管与处罚空白作出明确规定。打蛇打七寸,整治这个安全隐患,要回到需求源头去。之所以火灾事故主要发生在电动车充电环节,根源还在于电池的设计和质量。因此,要完善生产、销售、使用各链条,从电池设计生产开始加强监管。

  另外,与电动自行车相当大的增量相比,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就显得不够,数量上供不应求,且故障率高。许多人明知危险也要带电池回家充电,有的便是无奈之举。不光充电桩,小区车棚、智能设备的完善、升级、推广,究竟怎么设计实施?收不收费、怎么收、谁来收?还有,如何从源头上切断安全隐患,强化市场销售端的监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却涉及很多复杂因素,需要充分考虑各方诉求,站在更全面的角度规划,才能形成最适宜的治理闭环。

【责任编辑:闫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