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川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竞相涌现,支撑起我市绿色制造的基本面。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实施绿色转型发展行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促进资源集约节约,推动建筑交通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1~9月,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降幅超过全区6.7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全区最低,绿色制造正成为银川工业的全新底色。
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
走进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宁光”)的绿色工厂,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近年来,隆基宁光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全力打造智慧和有温度的智能产品。随着全社会对环保效益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面对“如何将绿色制造融入企业发展”的问题,隆基宁光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基础上,将目光瞄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等绿色关键词,在日常生产中使用环保节能材料,积极探索生产材料的重复利用价值,通过大力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高能效优质产品。通过不断升级完善绿色基础设施,隆基宁光建成了集精细管理、敏捷制造、柔性生产等于一体的绿色工厂,大幅提升了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双碳”“双控”措施,加快推动绿电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绿色工厂14家、绿色产品17个。隆基、中环等重点企业拉晶速率、度电成本、能耗等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仅为0.96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区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绿色发展水平领跑全区。
完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生态+绿色’既是今后发展的导向,也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要围绕绿色化、高端化、集聚化要求,放大绿色工业发展主阵地作用。”据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构建了“3+9+N”产业群链培育体系,推动产业链式突破、群式提升。新材料领域,已具备单晶硅棒120GW、硅片90GW、电池15GW、石英坩埚57万只的年生产能力,单晶硅片产能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产业配套,建成全国最大的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新能源领域,已具备1200套风机塔筒、1800台串焊机的年生产能力,风电设备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威力传动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风电减速器第一股;新食品领域,培育了沃福百瑞、贺兰红等14家重点企业,蒙牛高端液态奶等项目如期投产,葡萄酒、枸杞、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同时,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集群发展的硬支撑,高标准引进实施“三新”产业项目150个,光伏材料、半导体、工业蓝宝石延链补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向上游延伸落地了高纯石英材料、硅芯、进口氮化铝粉加工等项目,实现了“从无到有”;向下游延伸落地了切磨抛、大尺寸硅部件、切片、光伏电池、碳化硅三代半导体等项目,在产业链延伸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横向配套补齐了炭炭、坩埚等项目,产业集群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成效显著。
“银川市始终坚持把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先导,让绿色成为贯穿产业发展的主色调。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推动了银川工业向绿色中高端迈进。”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鲜明底色
“今年以来,我们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层层分解下达工业能耗‘双控’指标,压实责任;按月监测分析工业能源消费状况,实施能耗动态预警调控;注重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制定相关方案与细则,激发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性。”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已奖补宁夏电投换热站智慧化升级改造等节能项目100万元,实现能源节约2.6万吨标准煤,宁夏瑞银公司通过淘汰更新再生铜综合利用项目生产线,年减少能源消费0.95万吨标准煤。
同时,市工信局还跟踪服务环欧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等7个项目,帮助企业按期获得能评批复;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抓好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监管,对赛马水泥、隆基硅等14家企业开展节能专项监察,推动企业进一步强化用能管理,向先进能效水平看齐;紧紧围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1%的目标任务,制定印发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及高附加值固废产品的推广应用。双马煤矿、红四煤矿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提升至100%,带动全市煤矸石利用率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中盛建材、绿筑节能2项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年新增近10万吨一般工业固废消纳能力。
下一步,我市将稳步推进工业节能提效工作向纵深发展,夯实工业节能基础,深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设备节能潜力,全面提升工业能效水平,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能效基础,不断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向绿而行,擦亮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底色。
记者 鲍淑玲 王少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