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生态长廊、万顷碧波湿地……处处美景,赋予了银川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的水乡景致和“塞上明珠”的美誉,擘画美丽银川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银川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担当首府责任,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积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民实践体系,扎实推进中央、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短板,东热西送集中供热工程成效明显,西线供水工程银川片区建成投运,滨河水系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发挥作用,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率先以立法形式在沿黄城市中设立银川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西夏区镇北堡镇成功入选国家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先后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入选国家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荣登2020年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首等。
绿色发展制度为先在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上见到新气象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银川市持续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生态环保专题会等各类会议120余次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出台《银川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银川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银川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等制度方案,成立银川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蓝天办、土壤办、治水办等市级议事协调机构,主要领导多次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批示、督查督办,着力推动解决生态环境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四套领导班子齐抓共管,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2012年以来银川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37亿元。
一系列政策、一条条措施、一项项“过硬”的考核办法,为银川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保障。
2021年,银川市率先在全国以人大立法形式将每年6月设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2022年举办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启动仪式,面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招募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者,携手沿黄8省区共同发布黄河流域共同保护母亲河倡仪书,全市近190万人直接和间接参与到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中来,党员和师生参与覆盖率达到100%和95%,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不断厚植,全民参与、全民保护的“大环保”格局初步构建。
坚持问题导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银川市全力以赴抓环保督察整改,补齐生态环境短板,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转交的205件信访投诉件、反馈的24项任务已全部整改销号;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水环境问题专项督察转交的616件信访投诉件、反馈的26项任务已全部整改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正在有序推进。同时,银川市深化监察执法,探索实行生态环境交叉式、点穴式等执法新模式,环境监管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始终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累计办理群众环境信访投诉约2.84万件。
污染治理民生为本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新进步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银川市始终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为让天更蓝,银川市大力推进蓝天保卫战,让老百姓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建成宁夏首个大气超级监测站、8套固定式尾气遥测设备和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能监管平台,率先完成功能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更新声环境功能区划建设,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2013年相比,2021年全市优良天数从252天增加至307天,轻度污染及以上天数从113天减少至58天,达标率从69%上升至84.1%。
——强化“四治一禁”,实施“东热西送”集中供热工程,基本形成了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天然气供热为辅的清洁、高效、集约供热新格局;11家火电行业企业(含自备电厂)锅炉废气污染物排放均达到超低排放标准,10家水泥行业企业废气污染物排放均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标准,2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开展“以克论净”工作模式,全市机械化清扫率达95%,建设智能渣土管控平台,568辆渣土运输车辆完成GPS接入;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和油品质量升级,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78条汽柴油车辆检测线车辆年检合格率99.48%,建立立体巡查体系,对焚烧现象进行动态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火点,第一时间督办整改。
为让水更清,银川市全力打响碧水保卫战,描绘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画卷。
——坚持“五水同治”,河(湖)长制实现全覆盖,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饮用水源替代工程、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人工湿地建设等系统治理措施,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黄河银川段连续五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地表水国控、区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科学编制《银川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水安全保障等34个专项规划;出台银川市“三线一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分58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全面取缔封堵沿线非法排污口;1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实施入黄排水沟水环境治理、人工湿地建设、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提升等一批重点项目。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显著。对9条共30.5公里城市黑臭水体实施综合整治,新建污水管网28公里,改造修复管网23公里,水体基本实现不黑不臭,公众满意度达90%以上;投资6.41亿元,实施东西线24.098公里清污分流工程,将污水处理厂尾水“洁净”地送入河道,避免多重污染造成水体黑臭,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城市建成区水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
——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率先在全区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启动建设银川都市圈西线供水战略性工程,完成23个“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业水污染控制不断巩固深化,1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及以上排放标准;2021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5%。
——流域协同治理保护机制日趋完善,会同沿黄8省区省会(首府)城市签订《黄河流域环境权益类要素交易友好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银川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动态储备库,谋划实施重大项目192个。与石嘴山市、吴忠市签订区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黄河银川段上下游水污染风险防范与应急响应能力逐步提升。
为让土地更洁净,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全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百姓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10年来,银川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持续稳定达到三个100%,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圆满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现了群众“吃的安心、住得放心”总目标。
——通过大力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举措,银川市建立起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实现农用残膜回收率达8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8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3%,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全部划定,无受污染耕地,且耕地土壤全部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采用优先保护类措施;严格审查建设项目用地,开展疑似污染地块筛查,实施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建设用地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持续开展涉重金属等行业污染土壤风险排查整治、废弃化学品处置企业和涉危险废物企业环境安全大检查,逐年调整、确定并公布银川市土壤生态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为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推动绿色发展,制度改革是动力,机制创新是保证。
银川市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形成与生态环境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率先在全区完成首笔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11月29日,全区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第一单”落地银川,截至目前银川市共开展排污权交易80笔,交易数量位列全区第一,占比58%,共交易二氧化硫11.926吨、氮氧化物39.275吨、化学需氧量24.505吨、氨氮6.4508吨,成交总额177.348万元。成立“双碳研究”中心,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全市碳排放权配额(CEA)共成交15笔,累计成交量220.04万吨,累计成交额93045万元。
——率先在全区建成功能区噪声自动系统。建成涵盖银川市三区文化教育、道路交通、公园、居民住宅等主要声功能区的15个噪声监测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功能区噪声、气象和车流量数据的24小时采集传输,在9个站点安装LED显示屏,实时显示功能区噪声数据。项目的建设,对全区统筹规划功能区噪声监测系统起到了引领作用,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率先在全区建成大气超级监测站。2017年率先在全区建成银川市大气超级监测站,与现有1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共同构成覆盖银川市区及周边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大气综合监测网络。大气超级站的建设使银川市从单一的常规空气质量监测转变为集业务、研究于一体的多层次综合立体监测,为银川市及周边地区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的方向与重点提供决策支持。
——率先在五市及宁东通过环境空气中116种挥发性气体资质认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臭氧产生的重要前体物之一,提升其监测能力对稳步推进臭氧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银川市在全区首次启动VOCs手工监测工作,2022年6月环境空气和废气116种挥发性有机物资质扩项通过评审,为继续强化VOCs组分精准控制、提升臭氧生成机理研判能力、助力打赢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遏制银川市臭氧污染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支撑。
——建成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完成6条重点入黄排水沟人工湿地建设,建成1万亩水域的滨河水系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利用现有滨河大道东侧8223亩水域,联通52.6公里10785亩水域,河道的联通疏浚增加了水体流程和流量,配以科学种殖、养殖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菌类、藻类等形成的完整湿地生态净化系统,有效恢复了黄河滩地生物多样性,黄河银川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标准,滨河生态廊道绿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建成“东热西送”集中供热工程。“东热西送”集中供热一期和二期工程总投资68亿余元元,一期工程替代城区燃煤锅炉103台1752蒸吨,减少城区燃煤量13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万吨,减少烟尘排放3.5万吨;二期工程替代城区燃煤锅炉3台60蒸吨,燃气锅炉65台282.5蒸吨,减少燃煤消耗28.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8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0.0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0.32万吨、减少粉煤灰排放0.42万吨、减少炉渣排放3.99万吨,结束了银川市长期分散燃煤供暖的历史,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肩负新使命,阔步新征程。
在银川,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已成为党校干部教育主体班和各类培训班的必修课,通过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领导干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环保法律政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在中心社区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村设置环保法律知识宣传栏等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银川市将继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迭代升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全链条防控、全形态治理、全地域保护,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国家“无废城市”,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 文图由银川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