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的黄沙漫天、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到如今村美民富、各类设施一应俱全、产业欣欣向荣,过去十年,银川广袤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银川人带着脱贫攻坚的梦想,迈出坚定步伐,扶贫干部、移民、农业专家等无数人在乡村挥洒汗水,一个个辛勤的身影如涓涓细流汇入浩荡江河,推动移民持续增收、乡村全面振兴。银川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欣荣村产业兴旺 鼓起移民“钱袋子”
沙尘天、石子路、新房子、自来水……十年前王芳贤从西吉县搬迁到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时,这些画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刚来时这边基础设施也不好,但交通方便、周边工厂多,当时心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王芳贤说。
欣荣村是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是由西吉县、原州区15个乡镇51个行政村的1817户8274名各族群众汇聚而成的团结大家庭。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创造,搬迁以来,欣荣村各族群众一起走出大山,一起走过艰苦岁月,一起建设幸福家园,一起实现小康梦想,通过发展产业、健全机制、加强治理、弘扬新风,他们在此扎根、奋斗、脱贫、致富,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
走进欣荣村,现代化的设施温棚鳞次栉比,十年中,欣荣村紧紧牵住产业“牛鼻子”,增强村民致富造血功能。欣荣村党支部书记高定成介绍说,2019年以来,依靠“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欣荣村逐渐形成以食用菌、红树莓、口感番茄、设施葡萄为主的特色设施果蔬产业和以奶牛托管、肉羊育肥为主的养殖产业。在设施园区,移民们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在不懈的奋斗中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十年过去,王芳贤的期待变成了现实,家门口的石子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村里村外绿树成荫,村头工厂机器轰鸣,他也干起了劳务经济的工作,一年能挣10余万元。“以前缺粮,媳妇用碗刮面柜底,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再也听不见啦。”王芳贤说。
从黄沙漫天到绿树成荫,从靠天吃饭到发展设施产业,从贫瘠荒凉到安居乐业……欣荣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蝶变,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三年突破百万,先后荣获银川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银川市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先进村等多个荣誉称号。离山入川,移民们坚定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展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兜底保障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欣荣村阔步迈进小康新生活。
润丰村整治人居环境 扮靓美丽乡村
走进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白墙的农家小院;漫步村庄,绿树红花美不胜收;乡村民宿,环境优美游客不断;不远处的篮球场上,年轻人正奋力挥洒汗水。徽派建筑风格让整个村庄安静祥和、优美宜人。
作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村,润丰村现有327户1338人,全部来自固原市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多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园区,陆续建起上百座设施温棚,移民们在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的引领下,逐渐掌握温棚种植技巧,依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但乡村振兴,既要“里子”也要“面子”,优美的人居环境是提升百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今年润丰村采取全村动员、村民参与、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庭院改造。村民马金元的房子就在此次改造之列,他的家是一套112平方米的平房,他介绍说:“村上给院子外墙刷了白漆,大门粉刷了灰色漆,粉刷后像新的一样。”马金元的家和父母家相距不远,今年父母家的小院变化更大,不仅粉刷一新,还新砌了花园和菜园,闲暇时老两口侍弄花草、种植蔬菜,生活过得休闲惬意。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统筹考虑村庄发展定位、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开展市级示范样板村建设,注重用好环境来培育新业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永宁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西夏区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全国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金凤区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居住区向公共区域延伸,推动农村向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转变。
同阳新村文明乡风解锁幸福密码
同阳新村坐落于西夏区镇北堡镇犀牛湖边,是“十二五”期间由固原市彭阳县4个乡镇22个行政村的群众分8批次搬迁组建的。过去十年中,移民们搬迁到了新的家园,同心向党,共沐党的阳光。
“搬来时就带了1万多元钱,其他啥也没带,就想着过来买新的,开始新生活。”村民韩秀秀一家四口是2012年第一批从彭阳县草庙乡搬迁到西夏区同阳新村的移民。在老家时,她和丈夫在内蒙古打工,因离家远,两人一直牵挂着家中的孩子,搬到同阳新村后,她下定决心要陪伴在孩子身边。于是她和丈夫借钱在村里开了家农家乐,从60平方米的小餐馆到如今300平方米的商铺,韩秀秀的生活就像炉灶上的火苗一样,越烧越旺。
谈起新生活,韩秀秀直言出乎意料。“现在环境美了,大家收入也提高了,加上这几年开展移风易俗,邻里之间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一些老旧思想都在慢慢改变。”
原来从2018年开始,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同阳新村建立了“一约四会”制度,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会。在制度约束下,在文明新风的倡导下,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孝敬老人、友爱邻里的故事不断涌现,文明乡风愈加浓厚,新时代文明村镇的魅力不断彰显。
近年来,银川市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不断强化价值引领、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推动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与此同时我市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公民道德建设等工作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寓教于乐,引导大家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建立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村民们人人争做新风正气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婚丧嫁娶不再大摆宴席,家家户户以文明节俭为荣,美丽乡村因文明变得更加淳朴自然。
印记
实现全面小康 银川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
“十三五”期间,银川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脱贫富民工程,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打赢全面小康决胜战。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522人,3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银川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累计搬迁安置2281户10081人,占全区县外移民安置总任务的21.9%。多年来,通过产业和就业扶贫,我市生态移民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前的3000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11162元。
围绕《银川市扶持生态移民发展的实施意见》《银川市关于解决政策性移民发展问题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我市将工作重心转向促进移民发展产业、积极就业和社会融入等后续发展问题上来,确保搬迁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61个,投入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亿元,建成设施农业园区9个、标准化特色养殖园区10个、高标准设施温棚6000余栋,全市已形成设施农业、食用菌、花卉、红树莓、酿酒葡萄、肉牛、特禽养殖等特色扶贫产业。
从2019年到2021年,全市鉴定改造“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贫困户C、D级危房1358户,现已全部竣工验收并入住。饮水安全方面,通过采取替换水源、安装净水设施和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等措施解决了50个行政村2.6万户1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移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98%,水质达标率99.3%,移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义务教育方面,2016年以来累计劝返复学1411人,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全面消除。基本医疗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基本医疗保险实现100%全覆盖,“三个一批”分类救治575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100%,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91.3%。
如今,走进我市各个移民村,房屋整齐有序、道路干净宽阔、村容村貌美不胜收,移民们不仅腰包鼓了起来,而且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经过多年奋斗,银川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一幅幅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兴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见证
黄华:用勤劳双手打开致富之门
黄华搬迁至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已经十年时间,依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扶贫干部们的帮扶,一家人摘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近几年还经营起日间照料中心,办起编织协会,带着村里的老人、妇女做手工编织补贴家用,成功转变为欣荣村的致富带头人。
“以前在固原那边也是打工,有过一次创业经历,但失败了。”回忆起山区的生活,黄华直言相当不容易,“在老家时,一家人住在窑洞里,吃水和交通都不方便,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更重要的是只能种点粮食维持生计,生活没啥奔头。”
为帮助移民们尽快适应新生活,贺兰县政府通过发展产业、新建工厂、创业补贴等多种方式,多措并举为移民们创造就业岗位。黄华选择在村上的温室大棚、纺织工厂务工,“这边打工机会挺多的,选择也多,待遇也比老家那边好一些,主要是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
在村头的纺织厂上班时,黄华干活快、质量高,所以很快便当上了主管。“当主管后发现很多姐妹经常来找我请假,因为需要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心思定不下来,业绩就上不去。”那时,黄华就萌生了开办养老机构的想法。
2017年,贺兰县大力发展乡村养老和儿童托管服务,杨华通过招投标接管了洪广镇广荣村和欣荣村的日间照料中心。在这里,老人能享受膳食供应、休闲娱乐、保健康复等服务,孩子们放学后也有了学习和活动场所,寒暑假期间,大学生志愿者还能在这里对孩子们进行免费辅导。
随着日间照料中心运营逐渐稳定,黄华又萌生了开展手工编织的想法,她说:“我们这里很多老人在海原时学过手工编织,我就想带大家做点手工艺品,挣点钱补贴家用。”说干就干,黄华着手成立了贺兰县手工编织协会,并申请10万元妇女创业贷款,吸纳20余名欣荣村村民加入,通过订单模式,编织吊椅、杯垫、坐垫等手工艺品,“现在一位老人一个月至少能挣1500元,忙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建档立卡贫困户转变为致富带头人,黄华坦言这样的变化离不开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和当地扶贫干部的付出,“没有好政策就有今天的好日子,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你敢想敢干,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生活一定能创造美好生。”
记者 梁小雨 李靖 海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