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怀揣着沉甸甸的社情民意有备而来——这是一年里走遍城市乡村,走进各行各业,汇聚而来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他们将睿智之言落于纸上——这是一年里集众智、疏堵点、连断点,不断研究探讨得来的破题之策。
又是一年两会时,群贤毕至。
带着一年来的思考与答案,1月11日上午,参加银川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代表们陆续来到会议驻地,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精神面貌向大会报到。报到现场秩序井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代表们有序完成各项报到程序后,迅速进入会议状态,或认真研读会议材料、熟悉会议议程,或交流履职心得、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为会议召开作好准备。
未来几天,代表们将依法履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凝聚智慧力量,积极建言献策,为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谋良策、共绘蓝图。
足迹遍布大街小巷 汇聚民意沉甸甸
人大代表接地气,履职尽责有底气。
在会议召开前,市人大代表们早已作足了准备。他们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所需所盼。从市井街巷到田间地头,从企业校园到社区家庭,代表们纷纷表示,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让议案和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市人大代表王宁深耕基层十多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社区是党在城市领域执政的桥头堡,是收集社情民意的前沿哨,是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去年,我在群众走访中收集了一些民意,经过汇总带到了人民代表大会,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年久失修的综合楼焕然一新,长期未投入使用楼梯电梯重新投入使用,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更加安全方便,切实保障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市人大代表王宁介绍。
今年,王宁再次梳理困扰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将解决片区地库漏水、提高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等意见带到人民代表大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使命。
“为了当好‘民声’的‘代言人’,报到前,我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征集的每一条建议都饱含居民群众对银川发展的无限期待。”市人大代表郭晶晶也是一名来自基层社区的人大代表,在走访中,她发现“为老为小”服务一直是群众关切聚焦的重点,此次她将围绕如何提升基础设施和养老服务水平建言献策,比如,她建议积极推进区域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建设;面向居家特殊困难老人开展服务,建立常态化居家探访制度,对老人慢性病、急症、居家安全动态监控等。
郭晶晶坦言,在平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她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困惑。市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她将把此次参会经历当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倾听各方声音,积极求教,努力开拓视野,为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肩扛使命志瞻未来 砥砺前行路漫漫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代表们愈发感受到“使命”二字的分量。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环境……这些关乎民生福祉的话题,始终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他们也深知,只有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才能推动银川高质量发展。
“老面孔”,新期待。“我已经连续14年担任市人大代表了,每次参会都有新感受、新收获。”市人大代表马秀明表示,自己是来自农村的基层代表,深感人大代表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多年来,他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密切联系群众,他的每一条建议都与民生有关,今年也不例外。为了把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带到会场上来,近几个月他先后调研10多次,走访村民30多户。“住房和收入问题是群众最关心,也是与其最直接相关的两个方面。此次围绕这两个方面我带来了3条建议,分别是关于加强农村危房改造的、加大对困难群众精准帮扶的以及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马秀明说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次市人大代表李术萍建议银川市加大推进科学教育力度。“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关键时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推进、社会各界共识度不断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政府能够高位推动,银川科学教育提质升级一定会进入‘快车道’。”李术萍说。
“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我特别期待这次会议的召开。2024年经济承压前行,2025年又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期待着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从2024年社会发展成果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从2025年的工作部署中寻找工作的方向。”市人大代表徐国强介绍,此次他将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建言献策,比如他建议政府加强与企业沟通,根据不同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制定出差异化的人才政策,在助力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能兼顾企业中、短期的用人需求。比如他还建议进一步丰富促销政策,将企业设备以旧换新、设备升级换代等也融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拉动消费。
市人大代表们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怀揣着发展的希望,在接下来的会议中,他们将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共商发展大计,为推动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贡献智慧和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