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焦点图

建设节水型城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银川——让每一滴水都“活”起来

时间:2023-10-12 09:23:53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金凤区南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一期雨水管道及泵池工程施工建设中。记者 郎凯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近年来,银川市已初步形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双水源供水格局,结合银川市“十四五”规划的发展定位及自治区“四水四定”的要求,银川市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围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四水四定”谋篇布局,为银川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

  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治水下足功夫,通过冷却水循环回用、废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深度挖掘节水空间,企业水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升。2022年9月底,该公司将衬底加工厂产生的废水,通过技改处理后回用于长晶工厂,至今已累计回用水量25万立方米,节约成本约150万元。同时,污水排放量由原来的40万立方米/年缩减为10万立方米/年。据了解,银川经开区已先后实施节水改造项目40余个,园区已创建节水型企业21家,其中,银川隆基硅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8%。

  近年来,银川市聚焦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在用水方面始终坚持节水制度,严控总量“高压线”。在用水源头上,实施论证评价前置,建立完善区、市、县三级水权控制指标体系,新增用水项目全面实行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无水指标或用水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一律不予审批取水许可。在用水过程中,实施定额计划约束,建立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非常规水源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行配额制和优先配置。

  推行数字化节水 改善水环境

  银川市在全国率先发布“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率先出台用水权改革实施意见,全面推动用水权改革,实施农业用水权应确尽确、工业全面覆盖。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提高违法取水和浪费用水成本,驱动闲置指标退出和用水节约。培植用水权交易市场,赋予用水权融资功能,发布用水权价值基准,变水资源为“水资产”。

  近年来,银川市探索节水工作的社会化,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改造路径,从全社会的角度来凝聚节水工作力量。银川市用水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全市以宣传周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水污染防治行动,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加快城市供水、污水、再生水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供水管网、中水管网与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同步铺设;加强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强化监管手段,严格实施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积极推广公共建筑、住宅小区中水、雨水利用技术,引导绿化、环卫、生态景观和洗车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现状。

  加快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评审结果,银川市成为首批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之一。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海)口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施,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利用再生水调蓄库塘在一定区域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从区位层面看,银川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沿黄城市带核心区,肩负着守护黄河健康安澜、示范推进先行区建设的特殊责任和使命。从发展层面看,银川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属于重度缺水型城市,对黄河水资源依赖程度极高,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5%和耗水总量比“十三五”下降10%的目标,必须多措并举、开源节水,加快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打造“银川样本”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银川市在水治理、水环境领域已获得过“全国节水型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际湿地城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和“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而被纳入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为银川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填补了在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方面的空白。

  根据《银川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银川市将在现有再生水利用配置布局基础上,规划打造“4712”的银川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布局,在2024年前形成生产—净化—调蓄—输配—利用的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大幅提升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率。并深入研究再生水循环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指南,结合银川市实际找准项目谋划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谋划节水治水的大项目、好项目、精品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积极打造西北内陆干旱区转变高耗水发展方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银川样本”。

  记者 李鲲鹏

【责任编辑:苏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