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翔集。记者 陈玲 摄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记者 李靖 摄
美丽的燕鸽湖。记者 李靖 摄
水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行走银川之中,抬头是湛蓝的天空,低头可见清澈的河湖,市民置身于一幅城在湖中、湖在城中、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这就是银川,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近年来,银川市始终将节水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以创建节水型社会为重点,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牢固树立节水优先意识,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开展深度节水控水攻坚工作,推动节水同向发力,建设美丽银川,在全社会唱响了爱水、护水、惜水、节水的主旋律。
1 健全完善法规制度 推进治水节水管水
目前,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8亿立方米,主要是黄河过境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6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水资源匮乏。
如何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银川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确保取水总量不突破。近年来,银川市在成立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先后编制了《银川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银川市节水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同时,我市制定了《银川市节水控水攻坚战实施方案》,加快实施银川市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深挖全社会节水潜力,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完善城市节水法规制度,进一步以法之力拧紧节水‘水龙头’。”银川市水务局节约用水服务中心主任张延祝告诉记者,银川市一直严格落实取水许可限批和管控措施,贺兰山东麓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地下水超采区及城市管网覆盖范围内无新增取水项目。按照地下水管控指标要求,确定了各县(市)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位控制指标,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减少,地下水位大幅上升5.45米,自备井管理和关停工作稳步推进。
张延祝表示,我市将从制度层面和水资源指标体系层面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保障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用水需求,并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2 深度节水控水 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普及、节水减排开源、科技创新引领五大节水行动,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挖掘农业节水潜力方面,坚持适水种植,大幅降低农业高耗水作物用水量,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全市已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测控一体化闸门覆盖区全部按照计量系统测定的水量核算水量水费。
在工业节水方面,从2020年起,我市建立了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在年用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设立水务经理(主管)和专职水管员,负责单位节水用水日常监管。对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企业,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
在水资源的处理利用方面,银川市2017年前后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改造,新建银川市第七、第九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57.5万多立方米。在此基础上新建了银川市第一、第二再生水厂,原有银川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关停,目前银川市第一、第二再生水厂已有序运行,不仅可用于生态补水,还可为全市提供充足的景观用水、市政杂用水及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使排入黄河的水质标准大幅提高。
而再生水的生产和使用,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环。用水权改革实施后,我市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用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城市绿化、农业灌溉等。同时以再生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实施以需定供、分质用水,再以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行再生水配额制。
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位于城区东部,在这里的办公区内,好几缸金鱼活蹦乱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金鱼都是用厂区生产的再生水养殖的,已经健康地生长了近一年时间,它们作为第一“体验者”,为这里的再生水水质作出了充分的证明。
张延祝表示,今后我市将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将再生水厂提标升级、管网及附属设施建设纳入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再生水利用输配需求,提高我市再生水利用率。
3 深化节水载体创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个月会浪费1至6立方米的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会浪费3至25立方米的水……企业、单位、居住小区既是用水的主体,也是节水的中坚,更是节水的主力军。我市始终坚持把引领节水载体创建活动作为夯实城市节水的基础工作来抓。
去年以来,我市对17家银川市节水型企业进行命名,其中5家企业获评自治区节水型企业。同时,我市持续开展高校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高校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超定额、超计划用水问题基本得到整治。2022年,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和宁夏大学文萃校区建成节水型高校,大力提升高校示范引领性。截至目前,我市有7家自治区节水型高校,节水型高校建成率达到40%。
北方民族大学作为自治区节水型高校,年人均用水量44.69立方米,低于国家高校用水定额(北方地区)通用值10.6%。常规的节水器具普及、计划用水管理、用水监测平台等节水措施在校内陆续开展。
张延祝告诉记者,为全面规范建设项目施工降水无序开采现状,市水务局严格落实施工降水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对三区范围内取水项目的监督管理。鼓励建设单位综合利用抽排的地下水,优先用于工地混凝土的养护、降尘、冲厕、工地车辆的洗刷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市初步实现了计划用水线上监测管理,银川市计划用水管理系统APP,PC版和移动端版已推广使用,逐步实现全市计划用水量化跟踪管理的目标。
4 市民节水意识潜移默化发生改变
“随着节水型城市创建和宣传工作的深入推进,广大市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张延祝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节水”的良好氛围。
同时,通过节水征文大赛、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开放日活动,以及节水进社区、学校、单位和企业等节水日常宣传活动,形成行业主导、教育配合、校社互动、学生参与的节水宣传教育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出了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银川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9.78%,再生水回用率为44.98%,机关节水型公共机构创建率86.8%,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如今,生活中积极节约每一滴水,已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随着用水权改革的深入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正在成为现实。
“只有大家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才能真正实现节约用水。”市民刘瑞萍平时在生活中注重节约用水,她也分享了自己的节水小妙招:洗漱间隙关闭水龙头,合理控制水量和时间;用容器盛水清洗食材餐具,不用长流水冲洗等等。
2022年7月1日,银川市生态节水主题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该主题公园是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配套工程,公园内精心设计了景观水体、水文化花园、雨水花园、青少年节水教育互动空间等,为市民提供了日常休闲、学习水资源知识的好去处。而且,市水务局和市第一再生水厂共同建设的银川市青少年爱水惜水教育基地(银川市水环境科普馆)于3月22日正式开放,将成为银川市宣传水资源知识、普及节水惜水意识的重要载体。
“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把科学合理用水节水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社会生活各环节,推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说。
记者 吴春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