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看

唐正闸:一闸越千年 见证沧桑巨变

时间:2024-11-11 11:32:45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1923年,唐正闸景象。

1936年《宁夏省水利专刊》中的唐正闸景象。

  “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并非基于浓厚的故乡情结而对黄河的畅想与寄托。打开中国地图,在广阔的鄂尔多斯戈壁与无垠的腾格里沙漠之间,盎然地存在着一条狭长而富有生机的绿色地带。这条看似突兀地呈现于戈壁黄沙之间洋溢着春意与希望的绿色长廊,便是宁夏平原因长渠流润的灌溉工程所孕育出的壮丽的“塞上江南”般农耕景象。

  宁夏引黄灌溉工程传承有序而继往开来,为中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实至名归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是宁夏平原2200余年来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创新的、科学的引水工程结构。

  宁夏引黄灌区根据黄河流域地理特征,又划分为卫宁灌区和青铜峡河东灌区、青铜峡河西灌区三大灌区。河西灌区的主要干渠唐徕渠,俗称唐渠。

  “伏查唐渠自始,莫可考究。观其形势,自青铜峡百八塔寺下,分河流为进水口。由大坝绕宁城,逾平罗,入于西河,绵亘三百零八里。沿贺兰山一带田地,均资灌溉。遍稽志乘,名曰唐徕渠。元时行省郎中董文用、河渠堤举郭守敬,增加疏导,而闸犹系木植。至明隆庆间,督储河西道汪文辉始易木为石。后一百六十余年,虽例设岁修,而司其事者,多因循苟且,遂至闸座倾坏,渠身淤澄……”

  以上,摘自雍正年间工部侍郎通智修建宁夏水利工程之际所撰碑文,足见唐徕渠历史久远且工程壮阔。此时的唐徕渠,尚由青铜峡108塔下分流取水。

  自1949年之后,1952年扩建进水闸,即正闸。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截流,从而结束了宁夏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并将正闸以上渠段,形成全长8公里的河西总干渠,为河西灌区的惠农渠、汉延渠、唐徕渠、大清渠及西干渠等设闸分水。至如今,唐徕渠干渠全长322公里,承担着120多万亩农田灌溉及20万亩湖泊湿地补水任务。成就了“一渠碧水、两岸成荫、百里连绵、千里蓬勃”的生态美景。

  这是百年前宁夏水利工程影像之一。在斑驳、古朴的画面之中,依水而建的亭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于细腻平和的氛围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夙愿,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又是先辈在艰辛贫瘠的环境中励精图治而营造的辉煌成就。此等境界与智慧在广袤的黄土地上所谱写的锦绣画卷,不仅为我们所尊崇,也必然为百年前风尘仆仆的旅行者所感怀。他们特地奔赴宁夏引黄灌溉工程源头之前,或难想象,如此壮丽的灌溉工程会呈现在偏远的西北地区,塞上江南的美誉也绝非宁夏人民出于对家乡的深情而妙笔生花的遐想。

  这幅影像以及之后不同历史时期唐正闸前的那两棵小树,如今仍然矗立唐正闸旁且已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古树,宁静而悠然地见证着一百年历经沧桑的时光……

  这是1936年《宁夏省水利专刊》中的唐正闸景象。《宁夏省水利专刊》是通过当年大范围实地勘测及历史考证而记录宁夏平原水利历史沿革与继承发展的详实资料,涵盖宁夏全省各渠概况、沟洞疏浚之纪略、渠工名词释义、各渠考述等等,甚至还包含彼时难得之影像、测绘地图和工程图,是研究宁夏水利工程历史难能可贵的文献。

  唐正闸为唐徕渠进水之咽喉,三墩四孔,上架桥梁。而1923年影像中唐正闸前的那两棵小树,在1936年影像中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此时唐正闸旁还增设了便于观光游览的亭台轩榭,盖为烘托鱼米之乡的风貌,亦为文人墨客揽胜抒怀之处。

  1919年,著有《西北丛编》《西北旅行记》等著作的林竞途经大坝唐正闸,在所著《西北丛编》中记述:

  “早发大坝,晚宿渠口堡,计行六十五里。早七时半,西偏南行。数武,过唐渠桥。大渠北流,支渠东北流,中间有三角洲,桥跨其间。洲之四围,范以栏杆,中竖丰碑。”

  林竞文中“范以栏杆,中竖丰碑”,便是1936年影像中画面左侧的白色围栏,以及雍正年间修建宁夏水利工程的石碑与碑亭,其碑文亦为前文所引用。而林竞亦曾拍摄唐正闸景象,只是历经百年而过于斑驳,未于本文呈现。

  如今之唐正闸,伴随新中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旧貌换新颜。每赴此地,总会不经意间在1923年影像中那棵小树旁,任澎湃的思绪一次又一次触动快门而感受宁夏灌溉工程沧桑与壮丽的历史。

  宁夏引黄灌溉水利工程,浩浩荡荡,流润千秋。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

【责任编辑:张方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