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中心>专题库>2022年专题库>一起向未来,银川在行动专题>疏堵提畅 我有话说

地评线丨疏堵提畅工程哪些改变值得期待?

时间:2022-02-16 15:48:29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近日,银川市住建局通过前期摸排,初步制定了银川市疏堵提畅实施方案,梳理出全市37个拥堵点和14条拥堵路段,拟定了2022年实施的56个项目。农历虎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聚焦民生关切,而且是难度很大的交通治堵,这足以说明银川市对于城市治理提升的决心。对于银川市民而言,积极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让银川的交通更顺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广大市民究竟希望疏堵提畅工程怎样来提升银川的城市体验呢?

  观点一

  让交通组织智慧化

  吴戈

  导致城市拥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交通组织方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银川老城区来说,道路狭窄、路口多,很难大规模改善道路硬件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交通组织方式不合理,就很容易出现一个方向亮着红灯,车辆排着长队,而另一个方向亮着绿灯,但路上却空空如也的尴尬局面。这会极大的浪费交通资源,降低道路交通通行效率。

  改善这种情况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智慧化的组织方式,利用大数据,收集市内各路段各时段交通数据,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红绿灯时长,同时将道路交通情况实时提供给驾驶员,让他们能根据路况选择道路,为拥堵路段减少交通压力。相信这样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交通环境。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这样的目的并非易事,也并非一时就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多加强一些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交警执勤力量,通过现场指挥,让现有的道路交通资源作用发挥到最大,让堵点变得更通畅一点。

  观点二

  公交运行必须高效

  刘薇

  城市交通为什么会堵?主要原因就是供需不匹配。比如市民在早晚高峰期集中出行,或有路段施工封闭,出行量大于道路所能提供的通行量时,就只能长时间停车等待或持续低速慢行,这就是交通需求量过大而供给过小的结果。未来银川建成区面积还要扩大,当路和车都越来越多的时候,疏堵提畅工程终将回到供需这个根本问题上。

  发展公共交通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目前,银川公交的分担率并不高,原因亦非“网线不至”那么简单。首先是路,东西、南北串联着三区两县,但这纵横通行都过于集中在几条干道之上,交通组织与车道设置不一,路况复杂,而次干道与巷陌间支线公交受限于间隔时间过长,加之老旧车型更多一些,影响了换乘体验,指望共享单车等支撑换乘又并非根本解决方案。其二,公交车辆本身利用率还可以更科学。银川算是职住分离的城市,早晚交通高峰期这个时间限定一直影响着公交发车安排,即便现在,高峰期候车时间大多超过预期,而服务于更早出晚归人群的早班车、晚班车设置,依然没有太大改观。当我们打开手机查看公交离我们还有多远时,是享受了科技的便利,但心中焦虑未减,终归还是得等车啊!

  任何一点改变,牵涉的问题都很多。可那不是乘客要考虑的,最直接面对的问题是,公交挤不上、等不上,咋办?

  观点三

  交通改善要有长远规划

  皇甫世俊

  交通体验是一座城市的脸面,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准备定居的人,交通体验好不好,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银川遭遇城市病,这既是大多数城市遇到的问题,也是长期积累出来的痼疾,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点。按照“人民至上”的理念,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一以贯之地执行科学规划,我们迟早能够迎来城市交通体验大提升。

  可以说,在目前的条件下,对于交通环境的改善,大部分还处于“打补丁”的状态,我们依旧面临着私家车保有量持续提升,停车场资源稀缺,道路资源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此时,产城一体、15分钟生活圈、立体快速交通,甚至是地下轨道交通项目,这些都应该是未来银川改善交通体验的考虑因素,甚至要提前五年,甚至是十年布局。我们超前考虑得越早,未来的收效就越大,对于城市治理的空间也就越从容。

  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城市文明的进步,每一个参与交通的银川人,其实都是交通秩序的体验者和维护者。有不少拥堵,就源于不良的驾驶习惯。可悲的是,很多人一边抱怨着堵车,一边乱变道不让行,这样的交通环境怎么可能好转?

  归根到底,交通环境的体验提升,大面上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细节上是城市文明的积累,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少,每个参与者都有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苏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