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中心>专题库>2022年专题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专题>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中卫:绿水青山织锦绣

时间:2022-06-10 10:27:10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沙坡头景区与黄河相映成辉。图片由中卫市新闻传媒中心提供

  黄河岸边,腾格里沙漠边缘,绿水青山正在织就一幅幅美丽的生态壮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开展植绿增绿,补齐生态短板,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期间,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中卫市以上游精神、上游作风、上游担当,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精心呵护绿水青山,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黄河水润泽幸福生活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中卫地处黄河上游,是宁夏保护黄河的第一道关口,责任重大。

  受益于其润泽,理应保其安澜。近年来,中卫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水环境“五水”同治,确保黄河中卫过境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重点入黄排水沟水质达到Ⅳ类以上。同时,开展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排水沟等综合治理,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管和重点入黄排水沟综合整治,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为守护母亲河的健康肌体、美丽容颜保驾护航。

  黄河流经中卫180多公里,于沙漠环抱中造就神奇绿洲,于安详宁静中哺育富庶繁华。得享母亲河连绵不绝的恩泽,这里的人们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初夏的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村,空气中弥散着甜甜的枣花香。站在村口俯视黄河,长长的河滩上高大茂密的梨树林、枣林引人注目,在周围群山的映衬下,格外青翠。沿青石小径入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泥墙古屋映入眼帘,每走几步就能看见农家乐的牌子。

  见记者来访,南长滩村党支部书记拓守卿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

  拓守卿介绍,南长滩村是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落,也被誉为“宁夏黄河第一村”。曾经这里三面环山,黄河绕村而过,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村子的发展步履十分缓慢。

  “村里2000年才通电,2005年通电话,2010年通网,远远落后于时代步伐,全村户籍人口1000多人,常住人口还不到三分之一。”拓守卿说,这里曾经是村里年轻人纷纷逃离的地方。

  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南长滩村靠着黄河边,村里先辈留下来的160多棵古梨树在黄河水的浇灌下至今依然年年春华秋实。

  “都是香水梨树,每年能产30万斤香水梨,销往陕西、甘肃和内蒙古等地。”拓守卿说,不仅如此,每年4月,古梨树竞相开花,美不胜收,村里以此为突破口,举办梨花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渐渐地,游客多了,村民也开始回流,纷纷办起了农家乐。

  2005年以来,南长滩村已经举办了十六届梨花节,梨花节也成为宁夏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之一,每年旅游旺季,村里一个月的旅游收入近60万元。如今,在旅游业助力下,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4100多元。

  在沙漠奏响绿洲变奏曲

  漫步中卫,天蓝水清。置身城中,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但30年前的中卫可不是这样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这是中卫曾经的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但坚韧不拔的中卫人战天斗地,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从“斗”到“和”的感人故事。

  记者见到36岁的治沙工作者王涛时,他正和同事在沙漠里扎麦草方格。铺草、压草、踩实,不一会儿,一个一米见方的草方格就制作完成了。“草方格可以减少沙丘的流动,从而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麦草方格的作用,之后还会在草方格里栽植红柳,点播沙蒿、花棒等种子,种子遇水可以生长,长大的植被又可以固沙。”王涛说。

  中卫的治沙事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为加快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这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沙漠铁路,为保护这条西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无阻,治沙成为最严峻的考验。而深受沙害困扰的中卫人民探索出的“麦草方格”治沙法,保障了包兰铁路的畅通,被誉为治沙奇迹的“麦草方格”也解决了腾格里沙漠“沙逼人退”的困境。

  多年来,中卫市在治沙过程中,坚持“绿进”和“人退”结合的路子:一边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前移;一边退出一切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地、封山育林等工程。2021年,中卫市围绕自治区三大工程(北部绿色发展区防护林工程、中部防沙治沙建设工程、南部水源涵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年完成植绿增绿41.77万亩。今年,全市国土绿化总任务达44.73万亩。

  如今,风吹沙子跑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从防沙治沙到发展沙漠旅游,中卫人找到了与沙和谐共处的关系。

  在沙坡头景区,一望无际的黄沙成为旅游资源,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畅游沙海。位于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星星酒店自营业以来,引发了星旅热潮,成了颇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中卫市依托丰富的黄河、沙漠和星空文化,积极探索以“绿色生态”领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游客从观光体验模式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变。沙海、绿洲、驼铃、星空,无数绝色美景交相辉映,赋予了这座城市无限的魅力。

  小小红枸杞引领绿色发展

  中宁枸杞甲天下!

  黄河经黑山峡进入宁夏,流经中卫市中宁县后一路向北。黄河冲积而成的卫宁平原,是宁夏枸杞的发源地和原产地,黄河水的滋养也造就了中宁枸杞独特的品质。

  如今,在中宁,枸杞不仅作为单一产品销售,围绕枸杞做文章,科学种植、深研生产、打造品牌,中宁建立起了种、产、销协同的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夏日炎炎,宁夏中宁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陈江涛正在位于舟塔乡的万亩枸杞基地里忙碌着,“现在枸杞树都开花了,6月10日左右就能出头茬果了!”

  陈江涛是中宁县舟塔乡人,自父辈起就种植枸杞,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加入宁夏中宁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大规模、标准化种植枸杞,并将新技术应用到从土壤的改良、有机肥的使用、灌溉采摘以及加工等一体化、自动化监控管理全过程,促进枸杞产业转型升级。陈江涛说,“以前这里都是一家一户散户种植,农户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质量把控意识,种出来的枸杞品质上不去,我们打造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在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着眼枸杞外观、品质性状、产品产量等关键环节,着力提升枸杞品质,能够实现品质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中宁县目前标准化规模种植面积达9万亩,建成区级枸杞示范苗圃1家、良种苗木繁育示范基地3个,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17个,宁夏枸杞优质基地4家,国家级优质果园2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4万亩,为提高枸杞质量及产品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进宁夏华宝枸杞产业有限公司,全封闭车间里,生产线按标准化流程有条不紊地加工着枸杞原浆、速溶粉、营养口服液、益生菌素等各种枸杞产品。

  “对枸杞进行深精加工,能够不断提升枸杞产品的附加值,也能从产品品质到功能方面迎合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让每一粒小小的枸杞都发挥出最大能量。”宁夏华宝枸杞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说,这两年公司相继推出枸杞复合功能果汁、枸杞口红及系列化妆品等40余种新产品,枸杞果酒、无果枸杞芽茶等多项专利也已实现产业化生产。

  近年来,中宁县以发展现代枸杞产业为目标,突出“中国枸杞之乡”战略定位,从政策保障、标准体系完善、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保护、文化融合等方面,不断延链、补链、壮链,着力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枸杞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方好山水,满目皆是绿。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中卫市将更加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奋力谱写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中卫答卷。

  记者 雷梦

【责任编辑: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