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中心>专题库>2021年专题库>银川市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头条

绘生态画卷 谱绿色诗篇

时间:2021-02-08 14:00:00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①黄河滋养着两岸人民(2020年8月26日摄)。 记者李靖摄

  ②海宝公园北塔湖边,市民与红嘴欧和谐相处(2020年10月28日摄)。 记者苏勇摄

  ③贺兰山东麓山坡盛开着野花(2020年10月7日摄)。 记者苏勇摄

  ④城在湖中,湖在城中(2020年10月24日摄)。 记者苏勇摄

  ⑤“银川蓝”为城市添彩(2020年7月26日摄)。 记者李靖摄

  ⑥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6月25日摄)。 记者苏勇摄

  核心阅读

  按照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高效利用,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原则,银川重笔墨绘就生态画卷,让黄河成为银川人的幸福之河,让贺兰山恢复往日生机,也让“银川蓝”成为让百姓引以为荣的宜居密码。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之下,银川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永宁县望洪镇东和村党支部书记

  王成新

  河滩地收回,让村民们种菜的积极性大涨。这一年,村里的瓜菜热销东南沿海城市,绿色农产品搬上了大城市人的餐桌。村民们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认识提高了,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宁夏艾伊薰衣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王敏

  黄河岸边本来就是一幅无需过多雕琢的美景,需要的只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

  志辉源石酒庄负责人

  袁园

  我们用最简单的建设方式恢复生态环境,用周边的石头搭建房子,用采砂厂周围的石子铺路,用原有的沟道建水池,就是想恢复贺兰山腹地最原始的样子。

  2020年的银川,是银川人引以为荣的绿色之年,城市发展的长图被一抹动人的绿色浸染。这是一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力量,也是一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景致。

  保卫黄河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

  2020年,很多人的生活因黄河而改变。

  在永宁县望洪镇东和村,河滩地上再无耕耘者,村民们在远离黄河的基本农田里快乐播种。去年秋天,东和村的玉米、瓜菜照样获得丰收。尤其是瓜菜,靠着得天独厚的品质卖上了好价。

  说起忍痛放弃河滩地的事,村民们也曾想不通,“大家伙一锹一锹开垦出来的河滩地,有的家里种了十七八年,咋说收回就收回了呢?”

  东和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新开了几次队长会,八组队长王军和九组队长王森林带头签了河滩地退出协议。“地是国家的,收回河滩地是为了咱子孙后代着想!”王军和王森林一遍又一遍地在村民中间做思想工作。眼望着队长都签了退出协议,村民们也陆陆续续签名交了河滩地。就这样,东和村480户村民的1270亩河滩地顺利收回。

  河滩地收回,让村民们种菜的积极性大涨。2020年,村里的瓜菜热销东南沿海城市,绿色农产品搬上了大城市人的餐桌。村民们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认识提高了,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和东和村村民不一样,宁夏艾伊薰衣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王敏把理想的种子深深扎在了黄河边。“就在黄河边的荒滩上,我们改良土壤种出薰衣草,这片薰衣草庄园是银川人周末的网红打卡地。”王敏说。

  曾经是宁夏艾伊薰衣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合作伙伴,如今是这家公司的常务副总。王敏的选择,出于情怀更始于使命。“黄河岸边本来就是一幅无需过多雕琢的美景,需要的只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王敏深情地说。为了心中倔强的诗和远方,王敏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汉子”。夏天行走在金沙之上,双脚热得发烫,手臂、脖子被日光晒得生疼。冬天寒风凛冽,裹得像粽子一样也要完成整个庄园的例行检查。

  2020年,王敏晒黑了,人却更精神了。东和村村民和王敏素未谋面,却同是2020年黄河银川段生态保护的缩影。2020年,银川市沿黄四县(市)区政府已收回河滩地18.93万亩,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也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起草了《国有河滩地移交及生态修复框架协议》。银川市国资委与银川市沿黄四县(市)区政府就河滩地移交工作紧锣密鼓地对接。通过扩湖增容、退田(塘)还湖、河湖连通、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修复、湿地管理等项目建设,银川市河湖水系得到全面提质,黄河水质持续向好。

  据统计,黄河银川段全年水质稳定“Ⅱ类进Ⅱ类出”,重点入黄排水沟中永清沟达到Ⅱ类水质,四二干沟、银新干沟、灵武东沟达到Ⅲ类水质,中干沟、第一排水沟、第二排水沟为Ⅳ类水质,北大沟入黄口达到Ⅲ类水质。主要湖泊中宝湖、鸣翠湖达到Ⅲ类水质,阅海为Ⅳ类水质。今天,黄河银川段生态系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生态本底正逐渐释放出活力。

  守护贺兰山让父亲山成为生态宝库

  去年,西夏区套门沟建筑石料矿区及新干公路周边的生态恢复综合整治进入了养护期。这对于北京岩土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吴兴辉而言,是另一种挑战。植被是否能够真正在这里安家,是考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标准。

  4月到6月是养护关键期。为了让植被最大限度保证存活率,吴兴辉每天早上七点就赶到现场,检查树苗出芽情况,查看管道注水细节,调试阀门泵水大小……事事亲力亲为、处处谨小慎微。

  进入冬季,项目区也已停工。但是,吴兴辉还是要时不时驱车上山看看。防火巡视、设施检查,望着眼前的一切,吴兴辉心里格外踏实,这是他和同事们鏖战酷暑、挥汗铺绿的战场。

  2020年,西夏区套门沟建筑石料矿区及新干公路周边的生态恢复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修复面积600亩、地形地貌整治700余亩,土壤换填650余亩,种植乔木4万余株,灌木12万余平方米。八九月,这里已是一片绿意盎然。

  离贺兰山腹地不远的志辉源石酒庄去年迎来不少网红大咖、中央媒体。这个在采砂坑上建起来的葡萄酒庄,用绿色转型诠释着银川人对父亲山的另一种爱。酒庄负责人袁园告诉记者,“我们用最简单的建设方式恢复生态环境,用周边的石头搭建房子,用采砂厂周围的石子铺路,用原有的沟道建水池,就是想恢复贺兰山腹地最原始的样子。”

  吴兴辉的故事和志辉源石酒庄的故事,只是贺兰山保卫战中的一幕。按照“一年整治、两年修复、三年提升”的思路,贺兰山银川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工作将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11处重点区域纳入整治点开展综合整治,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0处整治点被纳入巩固整治重点。

  2020年12月24日,贺兰山银川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处遗留矿坑和两处无主渣台,在2020年全面完成整治修复任务,并且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0处整治点于2018年完成整治任务后,也顺利通过了自治区验收。2020年,银川市对40处人类活动点的整治成果进入了巩固提升保护阶段。

  今天的贺兰山,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逐渐彰显出青春活力。冰草、芨芨草、针茅、紫花苜蓿等植被装点着贺兰山。贺兰山成了我国干旱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四合木、沙冬青、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鹳、金雕、大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岩羊、蓝马鸡、长耳鸮……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共同谱写了贺兰山上丰富多样的生态体系

  守护“银川蓝”为百姓高质量生活加码

  2020年,“银川蓝”成了焦点。“银川蓝”背后,是银川市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守护万里晴空作出的不懈努力。以散煤污染治理为契机,银川强力推进“东热西送”“防尘”“车辆尾气治理”等工作,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经意间,曾经高耸在城市上空的烟囱被一个个拔除,曾经散落在城市小巷的低矮燃煤锅炉被淘汰。据统计,近年来银川已陆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587个,其中燃煤锅炉淘汰139个,燃煤锅炉“煤改电”“煤改气”77个,散煤“双替代”164个。

  就在燃煤锅炉退出历史舞台之时,“东热西送”项目走进银川人的生活。2018年11月,滚滚热流穿越46公里供热管道抵达银川人家中。2020年,“东热西送”二期工程进行。分散式燃煤锅炉供热模式在银川彻底结束,换来的是银川人冬季仰望万里晴空的怡然自得、身心舒畅。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银川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换来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百姓高质量生活。

  进入冬季,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检查进入了关键时刻。全市重工业企业、药业企业、供热站等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各行各业都经历着一次拉网式排查。不错漏一项危险点,不放过一处隐患点,目前已经检查企业65家次,20家重点涉气工业企业无组织企业均达到密闭管理标准,督促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完成低氮燃烧改造的43台燃气锅炉开展监测评估。

  就在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大排查、大整治之时,一套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能监控系统已为守护“银川蓝”布下了“智能双眼。”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面感知、24小时监控影响区域空气质量的污染源,准确生成各项空气质量数据,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依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热点网格中的污染源,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整治依据。

  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也已运用在了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监管中。如今,随着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平台深度应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实时化监控、精准化执法、精细化治理。

  “银川智慧”缔造了“银川蓝”的美丽图景,也缔造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记者 陈玲 寇莉苹

【责任编辑: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