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

《热流》:历史没有办法回头

时间:2020-09-01 09:55:02

  中间红衣者为漂过虎跳峡的李大放。

  在今年白玉兰颁奖典礼上,由谢隽执导、展现1986年长江漂流事件的《热流》获最佳纪录片奖,这也是白玉兰奖历史上第一部获得最佳单集纪录片奖项的中国作品。

  1986年,一群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为了祖国荣誉,以极大的牺牲精神英勇面对生死考验,以10条生命的代价,完成了首次长江的全线漂流。

  32年后,谢隽把这段历史还原。长漂事件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迹,它只属于80年代,“这些年轻人当年都是为国家牺牲的,他们是最纯粹的爱国。”

  十条人命、靠勇气作战完成长漂

  1986长漂是历史上长江的第一次全程漂流。

  1985年,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打算完成世界上第一次长江漂流。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青年的热情,“中国人的长江,应当由中国人完成首漂”。1986年夏天,西南交通大学摄影师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在金沙江段遇难,成为悲剧的开始。此后,民间自发组织洛阳队、政府支持的中科队,相继开始长江漂流。虎跳峡是中国两支漂流队遇到的最危险河段之一,利用碉堡式密封船,洛阳队和中科队成功漂过虎跳峡,成为民族英雄。

  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爱国故事。那是属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独具时代烙印的“真人秀”,在被亢奋的爱国主义情怀裹挟下,一共持续了5个月,造成当时参与漂流的中美队、洛阳队、中科队三个队伍共有10名队员遇难。中方设备缺乏、技术落后,几乎是在靠勇气“作战”。

  当年的青年们,爱国心激荡下的勇敢。

  纪录片《热流》再现了这一段回荡着惊心动魄的漂流历程。评委评语说,“《热流》诗意地抓住了它所要表达的本质。爱国主义的热情和中国年轻冒险家们的牺牲,驯服了这条冰冷奔腾的河流。这部纪录片以国际的视角捕捉了发生在举国激情的历史时刻中的一次鲜为人知的探险。”

  当时的长漂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重现历史可以有很多角度,如果要讲述勾心斗角,那长漂呈现出来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三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模糊了,但是漂流队员都很信任谢隽,认为谢隽的价值观正确,没有把重点放在当时队员之间的矛盾上,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是支持漂流队员的初心。所以,队员们都放心把当年的漂流日记交给他,包括洛阳队和中美队。

  相对于采访,寻找当年长漂的影像资料更为困难。四川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都没有,最重要的资料是贵州音像出版社用胶片拍的,而奇怪的是,长江和他们一点没关系。但是贵州音像出版社已经倒闭了,资料带还是找不着。谢隽在央视带库找了好久,幸好当年一个队员转录了一些播出视频资料。好不容易才凑齐了现在的这些影像资料。

  在各路媒体的聚焦下,队员们箭在弦上。

  当年的队员看完片子后哭了两次

  在长江漂流中,漂流虎跳峡是最惊险的一段,当时全国媒体都来了,队员们面临着“不漂不行”的场景,媒体说你们不漂我们去。漂流队就这样被媒体、被全国人民近似疯狂的爱国热情裹挟着,在明知装备、技术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依然决定继续漂流。这一颇为荒诞的场景也是长漂事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表现,在今天看来很难理解。但时代没有好坏,《热流》中也没有做判断。

  片中还有一段令人动容的内容,尧茂书的妻子当时怀孕四个月,尧茂书漂流之前让妻子打掉孩子,他说万一我死了,老婆带着孩子怎么改嫁?尧茂书在金沙江一个险滩遇难,之后事件发酵,很多年轻人热血沸腾,打算“前赴后继”。家人不让去,就和家人断交。在谢隽看来,这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事情。现在看,这些行为会显得不可理喻。

  长漂老队员三十年后重返叶巴险滩祭奠遇难队友。

  片子最后,当年的长漂队员也都在反思。每每想起牺牲的那些同志会有自责,3支队伍牺牲了10条生命。到底值得不值得?要是早知道死这么多人,还不如不干。这是现在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历史没有办法回头。正如片中漂流队员说的,“我们感到绝望,不是因为我们的生死,而是眼看着队员落难而救不了队友。”

  片子拍完之后,谢隽给当年的长漂队员王岩看,王岩现在是一名房地产商,在他日后的人生中很少再提及长漂的事,王岩看完片子哭了两次。

  “长漂”能够引起那么大的反响,除了其爱国主义精神,更多的还是能够让人们意识到人这一辈子就是要有奔头,就是要有一点故事,最后回首时能够自豪地说自己没有虚度这一生,努力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玮

【责任编辑:付杨】 来源:新京报

收藏

赞一个

本站支持IPv6访问

ICP许可证号: 宁ICP备12000087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总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