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县区

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干劲十足奔向小康

时间:2020-09-15 10:33:20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2012年5月,8274位移民从西吉县和原州区15个乡镇51个行政村搬迁至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在这里扎根、奋斗、脱贫、致富。这里有强有力的党支部,有初心不移的扶贫干部,有贫穷但勤劳的脱贫示范户,有敢于担当奉献的致富带头人,还有正开花结果的特色产业。就像是一列疾驰的列车,8年时间里,村民们从未停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脚步:发展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兜底保障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欣荣村正阔步迈进小康新生活。

  支部引领凝聚前行力量

  方琦曾经是村上少有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城里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做起了养兔人。“机关的工作平淡如水,我想要出人头地,那就得换个法子奋斗。”虽然起初对肉兔养殖业一窍不通,但方琦有一颗好学的心,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他的养殖场已经从当初的200只肉兔增长到5000余只,年收入超过15万元,不仅自家成功实现脱贫,还带动周边42户村民致富。

  欣荣村驻村第一书记顾玮2019年4月到任时,欣荣村已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驻村20天后,顾玮在全村党员大会上讲了第一堂党课,主题是《读文解义,共悟初心,铆足干劲,攻坚克难》,鼓励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同时他在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中培养年轻有为的新生力量充实村两委班子队伍,补选村委会委员3名,增强了基层组织力量。

  而方琦便是当时被村民们推选出来的扶贫专干,如今每天在村部都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让能人进支部,让支部强有力。小方是本村的大学生,有知识又受大家信任,开展工作时能减少很多沟通方面的问题。”顾玮说,他们以党建为引领,紧抓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动态调整、择优储备,在脱贫攻坚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实施党员“四带”计划,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头维护社会秩序,带头保护环境卫生,为村级组织蓄好源头活水,并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在强有力的党支部引领下,欣荣村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探索出“支部+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党员+致富带头人+村级集体经济”等多形式、多方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合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重大突破。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5万元,实现了从贫困后进村到活力示范村的蜕变。

  扶贫干部挥洒汗水践初心

  “爸,这周末你怎么不上班?”这是女儿开玩笑的话,却也是丁兆兰驻村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自2019年4月到欣荣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后,他便以村部为家,全身心扑在了扶贫工作上,周末几乎也从不休息。

  他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儿,是村里的力农羊场养殖场的羊群得了羊痘,死了七八十只。由于保险公司拒绝理赔,养殖户无奈之下找到了丁兆兰。他多方协调保险公司进行赔付,并利用扶贫贷款帮助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事情现在虽然三言两语就能说完,但其中来回沟通、协调的困难,还是让丁兆兰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驻村工作的复杂。

  第二件事是村里的300多栋小拱棚,此前由于设施老化一直空置。丁兆兰本职工作便与农业相关,于是他到任后就着手写了一份项目申请书,多番奔走下,最终申请到200万元的改造资金,将这些老旧拱棚改造成为日光温室,继续发挥产业致富的积极作用。

  驻村一年半,丁兆兰以耐心、贴心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每当遇到困难,村民找到他后总能迎刃而解。村民康强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外出打工,是村里的兜底贫困户,丁兆兰先后为他申请了轮椅,改造了家里的无障碍设施。前后一年多时间的帮扶,让康强对丁兆兰十分感激,今年年初特意送来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委屈也偶尔伴随丁兆兰的驻村生活,村民的不理解也常会让他无奈叹气。有一次,一个村民找丁兆兰要求把自己家纳入建档立卡户,但他家在固原有房产,不符合建档立卡户的条件,所以丁兆兰没有同意。没想到,这位村民事后竟然将丁兆兰的车子轮胎扎破,以示不满。“归根结底,还是他自身发展动力不够,等靠要思想严重。”

  党建工作、网格员管理、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种植服务、积分管理……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丁兆兰将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欣荣村,惹得妻子和女儿抱怨不断。“挺对不起家里人的,但职责使命在肩,这是我作为一个党员不容推卸的工作。”丁兆兰说,希望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在他们离开的时候,能为这里留下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兴旺的扶贫产业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建档立卡户“逆袭”成致富带头人

  欣荣村部分行动不便的兜底贫困户,每天都能在家领到村上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送来的午餐和晚餐,黄华便是送饭队伍的一员。

  黄华不仅承接了欣荣村和广荣村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还成立了手工编织协会,带着村里的老人、妇女做手工编织补贴家用。从一名建档立卡户转变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黄华用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打拼出了一番精彩事业。

  黄华一家2012年从固原搬迁至欣荣村,由于家里人口多、收入来源少,被列为建档立卡户。最初一家人靠着在周边打工为生,肯干又能吃苦的黄华很快在附近的中银绒业找到了一份车间管理工作。

  “当时我发现很多车间的姐妹经常会请假一两个小时回家照看老人和孩子,我就琢磨着是不是能办一个托养中心,解决大家工作的后顾之忧。”这个想法慢慢地在黄华的心中生根发芽,2015年后,在政府主管部门和扶贫资金的支持下,黄华的想法得到了实践的机会。

  在欣荣村的日间照料中心,专门设有食堂、棋牌室、影音娱乐室、活动室和休息床位,安排公岗专人管理,实现了“白天入托接受照料,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也为兜底户老人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

  日间照料中心渐入正轨,黄华又琢磨起了手工编织品。“中心的一些老人和大病残疾的人其实都可以参与,只需要动手,而且还能增加一定的收入。”黄华专门聘请了编织能手教大家制作手工编织品,她则负责将这些编织品售卖出去。“基本上一个人平均一个月能挣800元到1500元,后续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后收入应该还能更高。”谈起未来,黄华充满了期待。

  创业过程中,黄华经历了多次失败,也曾负债累累,但她始终坚信,失败没关系,只要肯干就能重头再来。她说:“想想以前在老家,每天连衣服都不能保证有干净的可穿,和现在吃穿不愁的生活比,人的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相信以后生活会更好。”

  不等不靠不要 幸福自己创造

  以前在西吉县时,曾经有五六年的时间,村民王芳贤的媳妇杨红喜都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就连一家人搬迁到欣荣村的1万多元搬迁费,也是拖欠了几年才还清。

  王芳贤告诉记者,2014年到2016年是自己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当时为了照顾患脑梗的父亲,他放弃了打工的机会,回老家当起了“全职保姆”,一家人主要靠媳妇外出打工养家。“这段时间真是体会到了钱的重要性,没钱啥也干不成。”就连父亲每周吃的药,王芳贤也是从村里的卫生院赊的。

  那几年王芳贤也曾在老家尝试过种地,但一年下来收的麦子才卖了600多元钱,连种子费、肥料费、机耕费都不够。后来听说要搬迁移民到银川,王芳贤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第一批就加入到了报名的队伍。

  来到新家,他惊叹于这里宽敞的道路、崭新的房子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直接入户的自来水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家都是去沟渠里挑水,后来有了地窖,就将雨水存在里面沉淀后再使用,澡都难得能洗一次。”老家贫穷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让王芳贤坚定了走出大山的信念。

  来到欣荣村几年后,父亲病情逐渐稳定,他便开始琢磨起了劳务经纪的工作,凭着能说会道和肯吃苦,他逐渐接到了一些工地上的项目,开始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都是一个村的人,肯定不能让大家吃亏,不但工钱比别人开得高,来回坐车的费用也是我出。”将心比心,村民们开始信任王芳贤,都愿意跟着他外出干活,一年下来除掉各项费用,王芳贤收入了十几万元,这在以前他想也不敢想。

  王芳贤说:“在这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工作机会多,去哪儿都方便,要特别感谢帮扶我的那些扶贫干部,没有他们长时间的照顾,我撑不到脱贫致富这一天。”

  记者手记

  这两年在欣荣村采访,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们的笑容,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感受到他们笑容背后的幸福和满足。从后进村到示范村,欣荣村8000多位村民用实践证明了“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创造”的真理,有些人搬进了新房子,有些人年入数十万元,有些家庭孩子上了重点大学,还有更多的人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自己那份事业和幸福。两年中,我时时能感受到欣荣村昂扬向上的奋斗气息,也一步步见证了这里变得更加优美、宜居,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创造,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记者 梁小雨 文/图

【责任编辑: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