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县区

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一村:脱贫出列 幸福圆梦

时间:2020-09-15 10:32:06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开栏语】

  扶贫风雨无悔,小康胜利在望。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即日起,本报开设《银川脱贫村全记录》栏目,对我市22个脱贫重点村展开系列报道,为您讲述发生在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脱贫示范户身上的动人故事,分享扶贫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见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最强音。

  “2012年村民刚迁来时村里只有十几辆汽车,现在达到500多辆,看看这里的生活变化多大!”说起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一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如峰随口就举出了这个例子。

  滨河家园一村是生态移民村,累计识别建档立卡户453户2221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本保障;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能力素质;加大选拔力度,增强队伍活力,目前已脱贫450户2206人,贫困发生率从建档初期的54.7%降至0.37%,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迁来时的2650元增至857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4.66万元,2019年实现贫困村脱贫出列。

  现在的滨河家园一村,脱贫致富步履铿锵有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容村貌整治焕然一新,一桩桩民生实事连着村民的生产生活,大幅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指数。

  驻村第一书记:这里是我第二个家

  今年是杨如峰担任滨河家园一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三个年头,他说自己已经舍不得离开,曾经有三次返回原单位工作的机会,他都给拒绝了,因为“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从担任第一书记第一天起,杨如峰就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作为工作的第一步,通过登门入户走访,与移民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听真话实话,很快取得大家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大学生小安家庭是杨如峰十分关心的一户。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供小安上学期间得了职业病,导致全家因病返贫。了解情况后,村两委把小安家纳入监测户,为他申请了助学金、驾照补助金和低保,帮助小安一家渡过难关。

  “当村干部就要干实事。”杨如峰的工作日记里,详细记录着全村所有贫困户的情况。他发现,群众贫困大多是因病、因残、缺技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找准了“穷根”,他开始对症下药。

  首先,杨如峰争取帮扶单位资金支持,对接企业协助合作,征用土地规划设计搞建设,投资49万元新建村头服装厂,为34名妇女送岗上门。他还牵头制定了《村级资产收益性分红资金支付方案》,对在村头服装厂就业的留守人员,每做1条裤子获得0.5元工钱的基础上再给予0.1元奖励,每做1件西服获得0.8元的基础上再给予0.2元的奖励。建立“扶贫产业+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与花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每年按5%或8%返还收益,由村委会用于向建档立卡户分红及救助低保户。

  杨如峰认为,思想问题才是村民脱贫的根本所在。在落实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各项帮扶政策,确保贫困户政策享受“应享尽享”的同时,他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题党日、妇女健康知识讲座、村民代表会议等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培训讲座,并通过挖掘选树致富标兵,让他们广泛宣讲自身实例,来带动其他贫困户的发展意识。同时,通过推进村规民约积分制量化管理,发挥道德“红、黄、蓝”榜效应,从婚丧嫁娶简办、彩礼适度,家风好、村貌美,我脱贫、我光荣等多方面教育村民转变旧观念,树立新风尚,提升致富的内生动力。

  “杨书记给群众办实事,中午也不休息,上门宣讲扶贫政策,给我们解决问题。”这是村民对他工作的肯定。

  “村民都是我的亲人,看着他们日子越过越好,是我最大的心愿。”杨如峰说,他要继续留下来,带领群众一道奔小康。

  劳务经纪人:让村民都能多挣些钱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村里人还不信他,很少有人愿意跟着他干,后来见到他带着村民确实挣到了钱,跟着他外出务工的才渐渐多了。

  “有时候带他们去种枸杞,有时候带他们搞绿化,就想着让村民都能多挣些钱。”高万虎说,带着村民外出打工的时候,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大家看我吃苦耐劳,他们也认真对待,我也有底气去和用工方谈价钱,很快就把工钱涨到了每天100元。”

  由于讲信用、重质量、有效率,高万虎有了更多的固定客户。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他的收入也越来越高,最近他又在村上的支持下开了纯净水厂,准备招聘几个文化程度较高的贫困村民来上班。

  建档立卡户白尚红已经跟着高万虎打了3年工,差不多每月都能稳定收入3000元左右,“因为要照顾孩子和老人,不能去远处打工,高师傅知道我的情况,就给我找近的活儿。也多亏了他,让家里能多一份收入。”对于未来,白尚红充满信心:“我相信,通过自己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村民张锁琴也在高万虎的帮助下慢慢成长起来,最近她买了台7座面包车,每天带五六个村民外出打工。

  如今在滨河家园一村,像高万虎这样的劳务经纪人已经有80多人,他们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精准就业服务。今年以来,全村通过劳务经纪人已促成千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劳务经纪人活跃在乡村,构建起了一条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打通了就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明天需要150人左右去搞卫生,打理绿化,去的话一天能挣100元钱。”9月2日,滨河家园一村劳务经纪人高万虎接到一个活儿,他立马在微信群里发布了消息。“我去”“我报名”……不一会名额就报满了。

  高万虎2014年从彭阳县迁到滨河家园一村,起初他开了个烧烤店。当时他发现村上每天都有人来招零工,工钱一般一天70元左右。他也想多挣份收入,就利用空闲时间加入了打工行列。“熟悉后,我发现那些人其实把给村民的工钱压得很低,正好听说村上也要培养劳务经纪人,不仅可以学知识,还可以赚钱,我就想着试试。“就这样,高万虎2017年正式关掉了烧烤店,经过培训后成立了自己的劳务公司。

  花卉种植户:日子过得跟花一样

  收入。得知花卉公司对愿意参与花卉种植的贫困户无偿提供1栋日光温室和2栋空心棚,并且在种苗、技术以及销售方面给予一揽子支持,邓步阔赶紧报名申请。

  自从有了两栋大棚,邓步阔的心思可就都在这上头了。除了专业人员的指导,他自己也常常进城购买借阅花卉种植、培育等方面的书,一有空就钻研花卉知识,现在已经能帮着邻居们解决种植中的问题。他每天早早起床到棚里看看,下午也去打理一下,一年下来收入至少2万多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身体不好,大棚离家近,也不累,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现在是赚钱顾家两不误。”邓步阔的大棚里,各式的菊花争奇斗艳,格外惹人喜爱。

  “老邓靠着好政策,加上自己的勤快努力,成为我们村的脱贫示范户,也给广大群众树立了好榜样。”杨如峰说,几年前,老邓还被推选为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理事长,谁家遇到了红白事,他就上门劝说,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让大家放下“面子”和攀比之心,把心思用在早日脱贫致富上。

  花卉大棚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资金难题和就业难题,更是一项持久产业,“造血式”扶贫为贫困户带来了新的希望。

  “现在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市场行情也在慢慢好转,如果有机会我还想扩大种植规模,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幸福的生活。”邓步阔说。

  “现在好了,日子过得跟这些花一样。”走进滨河家园一村的花卉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分立田间,绵延不断。一见面,村民邓步阔就领着记者参观他的花棚。“花卉公司保底收购,我们种了就不怕卖不出去。”他说。

  邓步阔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但他是个要强的人,觉得贫困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就到处打听干啥能增加

  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老人“一条龙”

  王文华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最喜欢来的就是日间照料中心,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有人专门照顾,真是老人们的”安乐窝”。

  王文华的孩子在外打工,孩子怕70多岁的父母独自在家不安全也不方便,7月份得知日间照料中心开业,便带着老两口过来感受一下,没想到老两口一来就喜欢上了这里。

  月牙湖乡日间照料中心有1200平方米,提供日间托养、文化娱乐、康复健身、情感交流、膳食供应、洗衣洗澡等一条龙服务,建档立卡户、兜底保障人员、60岁以上老人还可免费享受缝补衣物、健康诊疗、按摩康复、司法援助、日间休闲、心理咨询等服务。所有的收费项目也都列入积分超市“消费”目录,服务对象可凭积分卡兑换服务,1个积分能抵1元。

  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还将他们家里的年轻劳动力“解放”出来安心务工和创业,提高家庭收入。

  “我们希望,白天在家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都能走出来,到这里享受幸福生活。”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说。

  据杨如峰介绍,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服务等还将进一步完善,让月牙湖乡更多的老年人过上“白天过来‘吃喝玩乐’,晚上回家天伦之乐”的美好新生活。

  中午11点多,家住滨河家园一村的王文华老人来到月牙湖乡日间照料中心。她前脚进屋,后脚热腾腾的午饭就端上了桌,一同吃饭的还有其他几十位老人。吃过饭,王文华走进休闲娱乐室,和几位老伙伴围坐在桌前打扑克,下象棋。”

  记者手记

  此次实地采访,记者看到得更多的是扶贫工作者和村民的笑脸,切身感受到了滨河家园一村崭新的面貌。完善的基础设施、醒目的文明标语、宽敞干净的道路,无不显示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到处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脱贫了更要好好干,努力致富奔小康”是人们说得最多的话。

  杨如峰曾有三次调回原单位工作的机会,他都拒绝了,他说:村民们就像自己的家人,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办法解决,必须带着他们在小康路上奋力前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点赞。

  的确,实实在在增收、扎扎实实脱贫,让每一个贫困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将让他们的笑脸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记者 肖梦琪

【责任编辑: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