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评论

地评线丨“控”字背后,何以笙萧默?

时间:2021-04-12 17:45:29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近期,有关人脸识别的信息不少。技术应用必要与否,无需再论。真正该思考的,是一个“控”字背后,何以笙萧默?

  银川市某小学应用个人脸识别,师生出入校门都要求刷脸通行。根据媒体报道,这是该校“智管中心”项目内容。此后,校外人员或未录入信息人员将无法直接进入校园,且在校内公共开放区域、教学区域都将实现安防覆盖。

  尽管校方强调该系统可预警风险、在辅助教学方面也能达到智能管理之目的。师生个人数据仅供内部使用,但要求学生上交照片做信息录入的消息发出后,家长对此反应不一。有的认为安全更有保障,也有人就监控尺度提出疑问,希望校方科学研判,把握好安全和隐私的临界点。

  家长之担忧并无不妥。人脸识别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这些技术被学校以各种意图和理由所采用,从校园安全,到更好地指导老师教学。这或许是个趋势,也出于好意。但教育于当下面临的主要挑战,却在于能否找到某种方式,重塑形态、激活未来。至少,孩子们需要被激活,而不是被监控。

  教育工作者,包括老师和其他管理者,尤其需要转变观念——倘若学生没被激活,那会是谁的责任?监控,可以是眼睛的雷达,帮我们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改进,但绝不是惩罚依据,或是一切管理的替代。又甚至可以说,人脸识别本就不该是监控,而应是服务,让我们体察孩子学习时的快乐指数。

  那些背着书包的小小身影,三五成群地蹦入校园、叽叽喳喳地迈出校门。这是快乐的一幕,总让人忆起清脆的课铃和朗朗书声。可排着队扫脸过门禁是快乐吗?教室里、校园内400多个监控摄像机下的一切,是快乐吗?

  从校园到社区、银行、商综、公园……公共生活里太多安防使用的人脸识别,都习以为然了。习惯到辨别不来,谁在防谁,谁在控谁。就如同即便被大型城市综合体改变了城市尺度,被孤立的大型建筑打破了城市肌理,被宽了又宽的马路和封闭的高速通道将社区如孤岛般割裂,我们也只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规规矩矩地活动,建筑与道路反而成为城市的“主人”。

  4月9日,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终审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被判删除原告面部特征和指纹信息。判决告诉我们,可以勇敢地向人脸识别说“不”。这是对所有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积极提醒,提醒我们把科技用对地方,别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背道而驰。这是在破圈。

  刘薇

【责任编辑: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