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热点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看银川丨六十年 三代人 一件事 白芨滩的黄河保卫战

时间:2022-05-25 22:18:49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总面积148万亩,约占灵武市面积的四分之一,这里东边与盐池县相邻,北边与长城为界、与内蒙相望,西与宁夏平原交界,最近处距黄河5公里,是全国靠近首府城市最近的一个保护区。白芨滩防沙林场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1953年在宁夏设立的治沙实验站,其设立的目的就是阻止黄沙进入黄河,可以说白芨滩是因国家保卫黄河生态安全战略而生的。

  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5月25日,在由银川市委宣传部、银川市委网信办、银川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举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看银川”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上,中央、区、市各级新闻媒体记者,一路驱车深入到保护区腹地,采访了这场“人进沙退”的黄河保卫战。

QQ截图20220525213059.png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大柳毛子沙窝,这里集中分布着毛乌素沙地最高大最密集的沙丘,风蚀沙化特别严重,是我们这里沙化最主要的一个区域。”讲解员的话语萦绕在耳边,眼前身披绿衣的沙丘上,不时划过甲虫和飞蛾,遥远处偶尔传来清脆的鸟鸣。

  “大家可以转身往后看,这里有一片原始地貌,治理之前,这里没有任何生命、任何绿色,人迹罕至。再往上看,如今我们沙梁都已经变成了青山,沙漠已经变成了绿洲。”站在高大的山坡上,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引领着记者的目光,追寻白芨滩多年的治沙脚步。保护区地处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最近距离距黄河只有5公里,治理前区域内植被较少且分布有10多条水蚀冲沟,大量泥沙沿沟进入黄河,影响了黄河安全。同时,因年降雨量较少、自然修复力极弱、沙丘高大等因素,致使风沙严重,次生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发展危害较大。“这里占据灵武版块面积的四分之一,如果没有白芨滩多年的治理,灵武市百分之七八十的面积都将是山沙区,更别说今天的优质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王兴东的话没有任何夸大。

QQ截图20220525213242.png

  为动植物创造良好栖息环境

  随着治沙增绿量的逐步增加,白芨滩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昆虫和鸟类的回归。“一些狐狸猪獾等小兽类现在越来越多,去年我们保护区‘秘境之眼’红外智能探测相机还监测到了豹猫,据动物学专家讲,豹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指示物种,它的出现就说明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非常好。”王兴东说道,保护区通过人工促进自然修复,帮助大自然修复了本来的面貌,为动植物创造非常好的栖息环境,这就是自然保护的最本质目的和意义。

  记者了解到,自治沙工作开展以来,保护区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治沙播绿,把沙漠推远20公里,构筑起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屏障,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成效显著。在治沙技术上,采取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的综合治理措施,探索了“1+4”精准技术,“1”是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雨季撒播草籽,主抓雨季造林,并注重灌草结合、树种间合理搭配,沙丘丘顶撒播草籽,在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植耐旱灌木,极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在年降雨量160毫米左右情况下,当年成活率能达到75%以上,三年植被覆盖度达到45%以上。同时,还在沙区边缘有水的地方,采取滴灌节水技术,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发展沙产业。通过多年的探索,构建了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五位一体”治沙模式被国务院确定为促进宁夏经济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为区域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加生态空间

  60多年来,三代白芨滩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以尺寸之力及千秋之功,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6%,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

  “白滩三代人从1953年到现在坚持不懈,治理的面积已经达到63万亩,把沙漠从农田城市的边缘推远了20多公里,有效的保护了黄河的安全,为两个地级市、一个县级市,以及东边的宁东工业基地,构筑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王兴东介绍,2018年白芨滩还聘请第三方咨询公司,对白芨滩每年产生的森林生态服务效益进行测评和评估,得出的结论白芨滩每年产生的森林生态服务效益,总功能价值达15.88亿元,其中防止水土流失是2,450万吨,产出的价值是5.2亿元。防风滞尘82.7万多吨,产生价值3.6亿。另外还有固碳释氧功能、释放负氧离子功能等。

QQ截图20220525213304.png

  正因为白芨滩148万亩这样的大空间,才能承载着两个地级市、一个县级市、一个工业基地周边密集的工业群和城市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该区域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加了生态空间。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 孙楠 郎凯

【责任编辑:李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