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热点

众多媒体齐聚银川 浓墨重彩讲述黄河故事

时间:2022-05-25 16:03:31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5月25日,由银川市委宣传部、银川市委网信办、银川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举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看银川”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进入到第二天,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宁夏日报社、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等多名中央、区、市各级新闻媒体记者,继续深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防沙治沙博物馆、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采访报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银川故事。

QQ截图20220525144243.jpg

  始建于1953年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最近处距黄河5公里。治理前,区域内植被较少且分布有10多条水蚀冲沟,大量泥沙沿沟进入黄河,影响黄河安全。60多年来,三代白芨滩人坚持不懈防沙治沙,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保护区职工还通过多年探索,构建了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

QQ截图20220525144230.jpg

QQ截图20220525144402.jpg

  当天,采访车队一路车轮飞转,穿沙漠、跨山丘、越山脊,深入到保护区腹地,详细了解白芨滩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故事。“通过这两天的采访活动,特别是今天走进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让我感触特别深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沙漠从黄到绿,从沙到林的变化,也了解到白芨滩三代人为治沙所做的努力和探索的宝贵经验。”一路上,中国日报社记者张亮细细记录着所见所闻,他表示将借助中国日报国际外宣窗口的平台优势,将这次主题采访活动,转化为视频图文等融媒体新闻报道,更好地向外宣传黄河保护银川故事。当天,记者们还走进全国防沙治沙博物馆、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等进行采访,全方位了解银川绿水青山生态之美。

QQ截图20220525163753.jpg

QQ截图20220525144351.jpg

  从五彩绚丽的花博园、到水草丰美的银川黄河湿地公园;从“花园式”的银川第一再生水厂,到旧矿坑变身的生态观光园;从敢叫沙漠变绿洲的白芨滩,到多景观为一体的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两天时间里,各级媒体记者通过实地走访,聚焦银川“一山一河”修复、绿色产业提升、湖泊湿地保护等工作,用心观察、用笔记录、用镜头捕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同步发力,通过报纸、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广泛传播,推出一大批角度新、内容实、形式活的报道,以新闻宣传视角全景展现银川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QQ截图20220525163931.jpg

  下一步,各路媒体还将继续挖掘亮点特色,将镜头和笔触对准生态环保一线,全面报道银川“一山一河”修复、污染防治攻坚、执法质效提升等专项行动,唱响黄河大合唱的银川旋律。

  记者 孙楠 梁小雨 郎凯

【责任编辑: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