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玩

银川达人:剪出幸福“牛”!

时间:2021-01-18 16:39:16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牛不仅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被人们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这些寓意,在民间谚语、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牛年快到了,人们希望勤劳淳朴的牛,能够带来吉祥。

  民俗中的牛——一种力量

  2月3日就是立春,新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有很多习俗,其中一样和牛有关,就是“鞭春牛”。

  “‘鞭春牛’也叫‘打春牛’,是立春日的一种庆典,最早缘起于原始部族的春耕典礼,西周时期演化为垂范天下的籍田仪式。”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历史研究院院长张万静介绍,每年立春时节,万物复苏,阳气萌动,一年一度的农事生产很快就要开始了。牛是农耕文明的代表,立春鞭牛,正是春耕的动员令。从汉代开始,一直都把鞭打春牛当作一件大事来办,这个习俗寄托着先民祈求丰收的愿望。

  在宁夏六盘山地区流传的春官词中,也有大量赞誉春牛的内容。“民间流行着一种春官‘报春’的说唱活动,春官词就从这里来的。”张万静介绍,春官词中提到牛的,例如“千锹万锹,抵不上老牛伸腰”就体现了牛代替人力的优势。

  在人们长久以来的记忆中,牛和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宁夏民间认为地震是‘土牛翻身’。”张万静说,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牛的力量的敬畏,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周易》中称“坤为牛”,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的象征物。此外,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的神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五行中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土能克水,所以铜牛、铁牛可以镇水魔。

  地名中的牛——一种文化

  说起那些和牛相关的地名,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整理出60多个,这还是不完全统计。其中有些地名依旧保留着,有些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被人们遗忘。

  “在宁夏的生肖地名中,含有‘牛’‘马’‘羊’的最多。”郑济洧说,那些含“牛”字的地名,还分几种不同的类型。比如隆德县的牛湾村、牛河村,彭阳县的牛家洼、牛家壕,贺兰县的牛家台子等,是姓牛的人们聚居的地方。还有一些地名和人们养牛有关,比如盐池县的牛圈坑、牛场湾,固原市的牛圈湾等,从地名就可以知道这些地方曾经有养牛的场地圈舍。此外,还有一些地名体现着牛的轨迹,以及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牛的使用,比如贺兰县的宰牛沟、海原县的买牛沟等。

  “牛在过去非常重要,可以耕地,可以换东西,等它‘退役’后还能宰杀吃肉。有些和牛相关,并且在一个时期相对固定的圈养、交易、宰杀场所,慢慢就成了这个地方的名字了。”郑济洧说,这些地名看起来“土里土气”的,不够雅致,但其实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名字,才直接了当地传达了一个地区的信息,让人一下子明白这是哪里,曾经是什么样的地方。

  在这些“牛”地名中,泾源县的牛营村算是最古老的。《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中写到:“八年春,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城。嚣出不意,惧更有大兵,乃使王元拒陇坻,行巡守番须口,王孟塞鸡头道,牛邯军瓦亭,嚣自悉其大众围来歙。”郑济洧解释,这里提到的牛邯军驻地,就在牛营。时间是建武八年,也就是公元32年,算下来距今近2000年了。

  非遗中的牛——一种希望

  前几天,葫芦烫画非遗传承人陶泽荣刚完成几件作品,其中有一个就是生肖牛。作品上烙着几头黄牛在田间耕作,看起来富有生气。而教过她葫芦烫画工艺的陶瑞珍也是非遗传承人,这几天刚完成了一件关于生肖牛的作品设计。“我打算在葫芦上烙两头牛,一个牛气冲天,一个勤勤恳恳。”陶瑞珍解释,在葫芦上烙这两种姿态的牛,是希望新的一年里,踏踏实实做事,争取傲人的成绩,也希望这个状态能长久维持下去。

  在陶瑞珍和陶泽荣眼里,无论是葫芦,还是牛,都是她们心目中的吉祥物,希望牛年所有人都能顺顺当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也有这样的心愿。

  “今年是牛年,一定要剪几幅牛,看着高兴。”伏兆娥说,她根据唐朝韩滉创作的《五牛图》,自己也设计了五幅不一样的牛,代表着吉祥喜庆。她的这套作品都是圆形构图,分别包含了福、禄、寿、喜、财五个字,有的牛在勤勤恳恳地耕田,有的牛角上挂着铜钱,还有的踩着如意。

  说起人赋予牛的种种寓意,伏兆娥讲了很多,而她觉得最亲切的,是小时候家里养的两头牛。“以前农忙的时候,每天牵着牛下地干活。”伏兆娥说,过去家里吃饭就靠那块田地,有了牛,才能保证好收成,人心里也就觉得踏实。所以,牛给她的感觉,就是安稳幸福的生活,是最吉祥的象征。

      记者 李尚

【责任编辑:卢丽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