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首页推荐

秋分养生润字当头

时间:2022-09-23 12:08:00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9月23日是“秋分”节气。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也就是说,从秋分这一天起,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晓丽提醒说,秋分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气之一,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凉与燥”,对人体的影响非常明显,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秋分养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驱寒润燥,多吃秋梨

  秋分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秋分节气过后渐入深秋,雨水渐少,天气渐凉而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秋燥易耗伤津液,而驱寒润燥就成为平衡体内阴阳之气的关键。

  秋分时节,食疗方不可或缺。“秋分后,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比较丰富,像藕、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葡萄、百合、柿子等,都是调养佳品。”王晓丽主任建议。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燥邪为主的秋季来说,是去“燥火”的水果。秋梨吃法不同,功效也不同。如果有口舌干燥,咽喉疼痛等不舒服,生吃就可以。如果想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煮熟了吃更好一些。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将梨隔水蒸一下,或煮着吃,这样可以将梨的寒性去除。

  春捂秋冻,因人而异

  虽然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不要一概而论。秋季接受适度的寒冷刺激,有助于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和耐受力,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力,有助于健康过冬。但是年老体弱、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的人群是不适合“秋冻”的,即便是健康人群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秋冻,不能过度地为冻而冻。尤其是三个部位——头、肚脐、脚,格外需要保暖。

  秋分开始天气转凉,夜越深,寒气越重,也更易侵入体内。建议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防止寒气入体,埋下健康隐患。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平缓运动,远离悲秋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尤其是老年人运动时,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以防出汗过多伤阴。另外,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最好太阳升起来之后开始。”王晓丽主任表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分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萧瑟之景,花叶凋落,人与自然相应,容易情绪低落,悲忧伤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此时节尤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宁神定志,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以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影响。远离“秋悲”,还要加强日照,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做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

  温差加大,提防疾病

  秋季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进入秋分节气后,许多旧病易复发,如消化性溃疡、老慢支、哮喘等,要注意加强防范。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另外,秋天天气转冷,血管收缩,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注意休息,避免感冒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揉耳泡脚养肾气

  秋分过后,天气慢慢变冷,有些人明显出现手脚冰凉、乏力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

  从秋分起,我们应注意补养肾气,可以坚持晚上泡脚。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泡完脚以后,可做揉肾经的功课。我们的脚底就有一个最接地气的穴位——涌泉穴,位于足掌的前1/3处,脚趾弯曲时的凹陷处便是。经常按摩涌泉穴,可滋阴降火,使肾水充足。

  TIPS

  秋分养生食谱

  沙参枸杞银耳汤

  ★材料:银耳50克,北沙参15克,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浸泡后清洗撕成小朵,北沙参洗净,加入冰糖,加水共同熬煮30分钟。

  ★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适用于秋天皮肤干燥、咽干、干咳、便秘者。

  山药百合大枣粥

  ★材料: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记者刘威

【责任编辑:卢丽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