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首页推荐

春天到芦花台去看枸杞

时间:2022-03-21 14:45:15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在这个时节,去位于芦花台的宁夏农科院枸杞综合试验基地,已经能看到枸杞树上嫩黄的叶芽,基地里春剪结束的枸杞树整齐排列,生机勃勃,孕育着新一年的希望。眼下的宁夏枸杞产业,也如同此时的春天一样,朝气蓬勃。

21.jpg

  壹 试验基地里的春天

  3月17日,记者见到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宁杞5号”“宁杞7号”的第一选育人秦垦的时候,他正在试验基地的组培楼忙着分类枸杞品种,他和团队要将几十个袋子的枸杞样品分类、编码,然后寄送到位于固原市、青海省等地的试验基地,做进一步的试验。

  位于芦花台的这个枸杞试验基地,因地近芦花台得名,1952年始建芦花台园艺场,1955年改芦花台农场,1959年与芦北农场合并改今名。几十年来,宁夏枸杞人在这里,完成了一个个枸杞新品种的试验、推广。这里距离银川市区近40公里,秦垦说,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和团队都吃住在这里。

  春季的芦花台试验基地里,一排排枸杞树整齐排列,嫩黄的叶芽,吐露着春天的气息。忙完分类后,秦垦找到了正在做假植的基地苗木管理人温仲贵,他正带领工人,将一捆捆枸杞树苗埋进土里,过几天,这些树苗将被栽到基地。

  秦垦说,试验基地的“季节”是“不同步”的。有些苗子正在生长,有些还没栽种下去,有些枸杞树还在开花,有些已经结果……秦垦带记者走进一栋温棚,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枸杞苗,有些树苗上开着紫色的花,有些树已经挂果,这些枸杞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好几年,科研人员将在这些树苗上,寻找优质枸杞的密码。秦垦说,枸杞人大多时间要待在试验基地,待在自己的田里,他眼前的这块田,看上去春意盎然。

  贰 不断更新的宁夏枸杞

  他们待在这里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需要培育出优良的枸杞品种。现在,宁夏枸杞培育成功了“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9号”“宁杞10号”等优秀品种,品种数次更新。

  资料显示,1961年,自治区科委组织宁夏农林科学院的芦花台园林试验场引种。1961年3月,宁夏农林科学院林学系选派秦国峰、王培蒂等一批知识青年来到中宁,开创了宁夏枸杞规范科研的序曲。

  上世纪70年代起,宁夏枸杞的科研育种开始有了突破。经过多年努力,1987年,宁夏枸杞育种之父钟鉎元先生培育的“宁杞1号”通过自治区科委的良种鉴定,将枸杞的亩产一下子提高到200公斤。“宁杞1号”也被看作是宁夏枸杞600年人工驯化过程中品种选育的一个总结。

  继“宁杞1号”之后,通过多年基础性实验、研究,通过2007年的种苗繁育,2008年至2010年,“宁杞7号”通过惠农、中宁、银川、兴仁四地连续3年的区域试验,以优异的表现顺利通过自治区林木良种审定。2010年至2016年,全国推广种植30万亩,占7年内全国枸杞新植面积的70%以上,成为继“宁杞1号”之后的又一主栽品种。

  目前,以“宁杞4号”为父本,以“宁杞5号”为母本杂交的“宁杞10号”具有性能稳定、结果早、生长快、抗逆性强、自交亲和性强、果型大、丰产、稳产、优等率高等特性,推广势头很好。

  秦垦说,宁夏枸杞人传承着“坐十年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和耐力,这才成就了如今一个又一个的优良枸杞品种。

  叁 口头相传到统一标准

  追溯宁夏枸杞发展之路,可以看到其中的不易。

  秦垦专门梳理过宁夏枸杞育种历史,他说,明代嘉靖年间,野生枸杞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宁夏枸杞开始了人工驯化和栽培工作,在民间自发地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薪火传承。到了清中叶,人工栽培的盛况在“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决胜腴田岁早丰”这样的诗句中可以充分体现,“树树红”既反映了这些品种的丰产性,也反映了这些品种成熟期的一致性。

  秦垦说,人们世代进行选育改良,到了民国时期,宁夏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其种植区域依然局限于现今的中宁中卫一带。尽管有着极佳的经济价值,由于缺乏官方及专业机构的干预,解放前的枸杞品种选育,始终由民间农户自发完成,相关的配套栽培技术主要靠口传身授,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与理论性提升。而在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除了育种之外,慢慢制定了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的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规范等等。

  虽然制定了各种规范,修剪技术等也有了新的标准,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宁夏的枸杞管理,依然比较粗放。36岁的温仲贵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种枸杞的情景,“农户种植枸杞,植株间距没有统一标准,修剪、采摘等等工序,都是靠经验口头相传,不像现在,有一套规范和标准。”

  肆 枸杞设施农业的尝试

  秦垦一直很惋惜一件事,他说宁夏有很好的光热资源,可以尝试搞设施农业,但是枸杞的设施农业一直搞不起来,设施农业方面的尝试,他们也一直在做。

  在距离芦花台试验基地10公里的地方,今年24岁的郭明国正在做着新的尝试,郭明国是福建人,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目前在做枸杞鲜果的生意,见到他时,他正戴着草帽,在温棚里忙着摘枸杞鲜果,这些枸杞鲜果,第二天就会发给快递公司。温棚进门处,立着手机直播用的补光灯、支架、手机等等。“浙江的客户最多,一斤鲜枸杞的价格是190元,比较贵,所以市场相对来说还是小众的。”

  郭明国所在的这个温棚,栽种着五行枸杞树,品种达到了十几种,这也是芦花台试验基地研究人员焦恩宁的“试验田”,焦恩宁说,枸杞的温室栽培技术,宁夏十几年前就解决了,但哪一个品种适合温室栽培,始终没有最优答案。“品种还是不稳定,有些年份,枸杞的皮特别脆,快递发过去,一多半裂了,裂了就得赔钱。”郭明国坦言。温室栽培需要大的投入,所以单价自然就高,除了和大地栽种的鲜枸杞打时间差外,优质品种的选育,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伍 枸杞单粒增大研究

  目前,试验基地的春剪工作已经完成,但秦垦有时候还是会喊上温仲贵,给他指导枸杞树的修剪技术。秦垦说,其实枸杞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修剪调整着生长与结果的关系,自然是很重要的一环。

  谈到目前的研究方向,秦垦说,如果短期内没办法实现机械采摘,那增大果粒,让枸杞变大,是解决当下采摘用工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育种指标,但枸杞变大,会不会影响到它的商品属性,比如枸杞红色素的含量,或者会不会影响到枸杞的药效,这都是需要研究人员监测、试验和解决的问题。

  秦垦还谈到集中采收的问题。他们希望未来的育种方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青海可以比较集中地留树,而宁夏不行。”秦垦说,留树期越长,枸杞的果粒生长速度就越快,肥大特别迅速,营养成分堆积也会越多。青海的采收期可以达到15天到20天,固原产区能达到10天到12天,而银川因为气候的原因,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这种先天气候条件不足,也需要技术人员的持续研究。在芦花台试验基地,秦垦和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光热条件,不同的气候,正在进行的枸杞苗耐受试验,就是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陆 科技研发日益进步

  技术的支撑,对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1975年至2005年,30年间,宁夏只有一个枸杞品种——‘宁杞1号’。”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龙说,这和宁夏薄弱的科研力量有关。

  30年沿用一个品种,其对枸杞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显而易见。曹有龙说,这其中就包括病虫害的侵害、市场无选择性、无可比对性等。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宁夏的枸杞育种人历尽辛苦,相继培育出来“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9号”等新品种。

  如今,宁夏建设了种质资源苗圃、组培车间、种苗快繁车间、种源基地、种苗快繁基地等一系列的枸杞研发基础设施,宁夏的枸杞研发团队也开始迅速成长起来。而且还大大缩短了选种周期。“过去培育推广一个新品种最少需要8年,现在我们运用分子辅助育种体系,通过基因检测手段,将时间大大缩短到一年甚至几个月。”曹有龙说,这样一来,良种的选定时间大大缩短,扩繁周期也大大缩短,种苗的迅速推广便不再是难题了。

  宁夏还借助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台,对外展开合作,目前已研发出枸杞鲜汁饮料、枸杞保健酒、黑果枸杞含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枸杞深加工产品。

  记者 刘旭卓

【责任编辑:卢丽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