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首页推荐

银川达人夏雨,让老手艺走进生活

时间:2021-10-18 14:51:30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零零后的夏雨,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却从4岁就开始了。从小就跟太奶奶去戏园子听戏,8岁时,又跟着奶奶学刺绣,年纪小,但能坐得住,别的男孩子舞刀弄枪,唯有他就爱这一针一线;等念到大学,办社团、带徒弟、跟着老师学手艺……夏雨说,自己很庆幸,做的始终是自己喜欢的事。

  1 谁说男子不能拿针线

  和想象中不一样,本以为喜欢传统文化的夏雨,穿着也会比较传统。

  初见夏雨,外表看上去,他是一个追求时尚、注重细节的男孩子,比如衣肩处的一排孔眼、衣领处斜插的饰品,还有手上的双环银戒,怎么看,都不会将他和刺绣这门古老的手艺联系到一起;但真的交流起来,又会暗暗惊叹,虽然年纪不大,但他却对喜欢的事,有着极为专一的热爱和投入,娓娓道来,谈吐稳重,确实深受传统文化熏染。

  为了这次采访,夏雨提早就把自己的代表作品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有苏绣《福》、京绣《官服》、苏绣《吴冠中·船》、湘绣《金鱼》、京绣《马筒包、钱包、腰封》、陇绣《荷包、布帖》……他一件一件认真介绍,介绍每一幅作品的出处、技法、观赏的角度,还有背后蕴藏的美好寓意。也是因为这份认真,让人很愿意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的确有过一些困扰。”夏雨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听戏,喜欢剪纸,喜欢刺绣,喜欢一切“古古的、雅雅的”实物,但身边的人也会质疑,一个男孩子能做好这些吗?就连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上学时,第一次见到宁夏巧儿刺绣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夏音,也是因为性别,让老师对于是否收下他这个徒弟有些迟疑。

  2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记得老师当时问我为什么喜欢刺绣,她就是怕我三分钟热度,过两天觉得苦,就不学了。”夏雨笑着说,“可我就是喜欢,天天去向她请教刺绣,也不怕她烦。”

  2015年,夏雨用自己的那份坚定,获得了李夏音的信任,正式开始学习刺绣,后又得到了“苏绣皇后”姚建萍老师的指点培训。在技艺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同龄人中已是十分出挑。但当说他是传承人,他却连连摆手。

  “我还算不上是传承人,技法还需要提高,确切地说,如今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在夏雨看来,“传承人”不仅仅传承对文化的热爱,更是得有纯熟的技艺,他在刺绣的学习上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长。“能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喜欢上刺绣,喜欢上传统手艺、传统文化,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说起自己能结缘刺绣,夏雨说,全是因为家里奶奶喜欢这些,从小自己就跟奶奶学着绣个花,绣些小玩意,后来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在宣纸上刺绣,觉得十分神奇,特别喜欢,一问奶奶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著名的苏绣。但年纪小,拿针来直接绣作品对夏雨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奶奶索性先教他剪纸,同时他又开始在少年宫学习国画,这些都为他后来真正学刺绣打下了很好的美学基础,也让他一直沉浸在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

  3 突破后的成就感

  “套针绣,一般绣过渡色,色彩清雅;打籽绣,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突起饱满的颗粒,有很强的立体效果;盘金绣,作品会有金属闪烁感、金碧辉煌,一般用来绣华服;参针绣,着色富有层次、绣品若画;纳纱绣,则可以绣出美丽的镂空图案……”夏雨说这些绣法,都是自己先去琢磨,然后再去向老师求证,有时候自己突破了技法上的难点,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近的一次,是发生在去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夏雨很多时间都是在家自己看视频,学习技法,不断做新的尝试。有一次,他偶然看到有人用双面异色绣的绣法,绣出一面是灰色猫、一面是黄色花猫的作品。这引起了他很大兴趣。如何能在一幅作品上,体现正反两个图案,两种颜色?那些天,带着这样的疑问,夏雨像着了魔,每天一睡醒就开始钻研,反复试验,但始终找不到方法。直到有一天,一面碎了的镜子,给了他灵感……

  “其实原理就像缝纫机,是同时进行两面的创作,而不是完成一面再去完成另一面。”夏雨说,那次他欣喜若狂,赶紧用自己琢磨出的方法,绣了一朵小花,小花有正反两面不同的图案和颜色,一完成他马上拍视频发给李夏音看,“老师说虽然绣得比较粗,但原理没错。我一听,真的很开心。觉得自己那么多天的尝试没有白费。”

  4 让每件作品都带着感情

  作为零零后的手艺人,夏雨说,自己有时也会和老师辩论。老师热爱手艺,珍惜手艺的价值,视每件作品为艺术品;但夏雨也有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刺绣千年传承至今,就是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穿戴上,如果现在把它们静置在展柜里,总觉得可惜。

  “我想把这些美好的图案,体现在日常使用的物件上,虽然不能像机器那样批量生产,但每一个都是心意。”夏雨说,中国的文化,是非常走心的,其中的韵味非常动人。每件作品,都带着作者的感情和心血,带着特有的温度,“这也正是手艺的价值”。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卢丽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