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首页推荐

银川达人:喜庆的黄羊钱鞭,舞起来

时间:2021-02-23 14:37:57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一块刚收割完庄稼的地里,简单平整一下,几十个人就在上边跳,尘土飞扬,开怀大笑”,说起黄羊钱鞭,宁夏非遗项目民间舞蹈——黄羊钱鞭的传承人刘自寿就想起多年前,村里人跳钱鞭舞的情景。

  刘自寿带领队员跳黄羊钱鞭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春节,他们也在村子里跳起了钱鞭舞。刘自寿说,两根钱鞭,能跳出喜庆,跳出祥和。

  跳起来心情就舒畅了

  黄羊钱鞭流传于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

  今年春节期间,刘自寿带着队员,跳起了欢快的钱鞭舞,他们身着盛装,挥舞着彩色的钱鞭,钱鞭两头系着的铜钱随着轻盈的舞步清脆作响,看着他们欢快的样子,围观的人也禁不住动了起来。

  刘自寿介绍,传统的黄羊钱鞭是长约80厘米、直径约为4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在两头的杆茎上刻有空槽,槽中各穿一对铜钱,两端杆头再分别扎上红、绿色的麻缨,木棍或竹竿的周身漆成红绿两色的环纹。表演者多穿比较喜庆的红、黄、粉色绸缎宽松服装,女性头饰用红、粉或绿色的方丝巾,男性头饰则用纯白的长方形毛巾。

  “黄羊村的男女老少,可以说99%的人从小就跟着大人跳”,刘自寿一直记得1995年前后,他们跳钱鞭舞的情景,那时候条件差,几十个人在平整好的田地上忘我地起舞,顿时尘土飞扬,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欢快喜庆。“现在条件好了,再没有那种尘土飞扬的景象了,但一有闲暇时间了我们就跳,跳起来,心情就舒畅了。”

  动作欢快,充满力量

  跳舞的时候,刘自寿站在最前边,两只手各自挥舞一根钱鞭,嘴里还衔着一只哨子,队员们跟着他的脚步和哨音起舞,舞蹈动作复杂多变,看上去欢快喜庆,充满力量。

  刘自寿说,黄羊钱鞭舞的基本动作有三种,这三种基本动作的每四拍之内,双脚要随节拍走或踩出十字步,身体要保持平衡,动作要协调大方、流畅。近几年,在诸多文化艺人的不断努力下,黄羊钱鞭又融合了久负盛名的吴起秧歌、安塞腰鼓的精华动作和现代舞的扭摆动作,套路也发展到现在的龙门阵、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等十几种,形成黄羊钱鞭更加欢快流畅,粗犷豪放的风格。

  “我记得小时候,也就七八岁的时候,一到春节期间,村子里就开始组织社火,黄羊钱鞭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刘自寿说,他一旦听到村里的哨子声响,就坐不住了,“腾”的一下从沙发上跳起来,开门就跑。“好多小伙伴都是这样,只要跳起钱鞭舞,饭也顾不上吃,好像从来都玩不够。”

  寓意很美好

  黄羊钱鞭之所以叫这个名,就是因为鞭两头系着两串铜钱。这两串铜钱的故事,刘自寿听村里老人讲过。

  黄羊钱鞭起源于1640年明朝时期游牧民族的牧羊鞭舞。据说,当时有一个家境贫穷的少年呼娃,以给牧主放羊为生,因他生性伶俐,所放牧的羊个个膘肥体壮,在过年时经常可以得到牧主的赏钱。呼娃没地方藏铜钱,就将赏钱拴在牧羊鞭上,前后左右甩动时,就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慢慢地便形成了钱鞭舞。随着模仿、追随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钱鞭舞就流传了下来。

  刘自寿说黄羊钱鞭的寓意很美好,铜钱代表财源广进,清脆的响声则是欢快舒畅,彩色的鞭身是喜庆祥和。他有时候会想象呼娃甩动钱鞭的情景:一个空旷的山沟里,只有一个放羊娃,一群羊,呼娃面对着山沟,挥动长鞭,山沟的寂静被清脆的鞭声划破,呼娃也不再那么寂寞,他忘情地挥舞长鞭,在山沟翩翩起舞。刘自寿说,跳起黄羊钱鞭舞的时候,他也会像呼娃一样,忘记所有不快,忘情地舞动。

  有传承,有发展

  现在看黄羊钱鞭舞蹈,队员们都挥舞着两根钱鞭,但最初的黄羊钱鞭,只有一根钱鞭,而且舞蹈动作也比较单一。

  刘自寿听村里老人讲,1948年,村民刘明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跟随他的父亲刘万众来到了黄羊村,将父亲教给他的几种独特鞭法与当地的钱鞭舞相结合,使钱鞭舞更具观赏性。翌年,在云南当兵的刘恒(刘明之兄)来到黄羊村,看到弟弟玩的单鞭舞动作单一,响声不大,于是改为双鞭舞,一直流传至今。

  这些年,钱鞭舞经历了许多发展。44岁的刘自寿是黄羊钱鞭第五代传承人,他从7岁时就跟爷爷跳钱鞭舞。他的记忆中,在他十几岁时,村里的小学开设了钱鞭课程,老师手把手教学生打钱鞭。

  刘自寿说,2008年,中宁县将“黄羊钱鞭”列为中宁县第三中学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挖掘和整理历史资料编写了校本教材《钱鞭情韵》。其中包括历史渊源、道具、服饰、音乐风格、武打动作等系统内容。2012年,黄羊钱鞭被列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外,中宁县文化馆还精心打造了“非遗大课堂”线上文化节目,将黄羊钱鞭列入线上学习课程。

  “黄羊钱鞭之所以流传于百姓中间,其实它就跟广场舞一样,很接地气,跳起来,啥烦心事都没了。”刘自寿笑着说。

  记者 刘旭卓

【责任编辑:卢丽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