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首页推荐

宁夏毯 一块毛毯,世代匠心

时间:2020-08-17 11:15:47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古地毯专家认为,我国地毯生产发源于新疆,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宁夏毯因其品质精良,自古就是毯中的珍品。

  魏海明是中卫市手工地毯制作技艺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宁夏中卫市滩羊地毯有限公司负责人。他的厂子里收藏着几块老毛毯,清雅秀丽的颜色、古朴大气的图案、柔软润泽的毛色,都在诉说着这门古老手艺的不凡。

  构图上以“格律体”为主

  早在中卫还是个县城时,魏海明就在那里的毛毯厂工作,当过厂长,2008年才自己注册了公司。“上世纪70年代那阵,我们厂可是纳税大户,生产的毛毯有90%都出口了,有日本、欧洲等好多地方。”魏海明说,现在收藏的这几块老毛毯,应该就是那时生产的。

  说是老,因为生产时间早,但一直没用过,这几块老毛毯保存得很好。其中几块老毛毯多用蓝色,图案以花卉居多,魏海明说,这是宁夏毯比较典型的图案风格。

  沈玉桂是中卫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1979年开始从事地毯图案的绘制和设计工作。她介绍,宁夏毯在构图上主要为“格律体”。这是古代中国风水和建筑中广泛运用的结构,讲究环抱、对称和中心的协调布局。而其中几块老毛毯就是这种结构,上面的图案,给装饰环境带来稳定感、安祥感,也是中国古代地毯最具代表性的构图之一。

  “中国在很多工艺品制造上,纹样图案经常通过假托、转喻、谐音的方式,传达更深层面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这几张老毛毯也不例外。”沈玉桂说。

  图案中隐藏着发展历史

  陈重远所著《收藏讲史话》中记述:西汉以来,地毯生产从新疆沿着丝绸之路经青海、甘肃、宁夏,以及陕西的神木、榆林,传播到内蒙古、山西各地,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也就是说,那时候宁夏已经生产手工毯了。

  原宁夏轻纺工业局副巡视员唐胜华介绍,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迅速发展是在清代中期,这一时期技艺越发精湛,风格基本成熟,还被作为贡品、礼品毯定期献给朝廷。作为贡品、礼品毯,宁夏毯纹饰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西番莲、茶花、桂花、龙凤纹、祥云纹、蝙蝠纹、雪山狮纹、彩蝶纹等。

  “除了图案,宁夏毯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它的颜色搭配。”沈玉桂介绍,明清时期,颜色使用是要看身份地位的,黄色为宫廷和寺院的专用色,红色为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阶层使用的颜色。而现在,根据人们的喜好,什么样式,什么颜色都能定制。不过,像那几块老毛毯一样,在蓝色中,搭配红色、黄色和月白色,还是很经典的。

  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品

  既然能作为贡品,说明宁夏毯的品质足够好,那么到底好在哪里呢?“咱们的羊毛好,染料好。”魏海明介绍说,宁夏毯选用的原料主要是宁夏滩羊,滩羊毛绒度高、纤维细、有弹性、光泽度好,这是其他地区产出的羊毛不能比的。用它织出来的毛毯摸起来柔软,很有手感,而且色彩亮丽润泽,有“绒毯”之称。

  此外,宁夏毯用的染料都是从天然矿物、植物中提取的颜料。其中矿物主要是红土和各种颜色的矿石磨成粉末溶于水,植物色素有苏木、黄木、茱萸、栀子、靛草等。染色时再加入媒染剂,出来的毛纱色彩艳丽,不容易脱色,这也是为什么那几块五六十年前的毛毯依旧崭新。

  “咱们北方,气候干燥寒冷,一般不会受潮,也没有虫蛀。一块毯能用好久。”魏海明说,如果使用年限特别长,图案的色彩会略有变化,但只会越发显得雅致,呈现出一种古香古色的美感,古老东方艺术特色也自然流露而出。

  14道工序,数十代传承

  除了原料好,对于一块毛毯来说,制作工艺也很重要。“我们现在做手工毛毯,基本还是沿用古代留下来的方法。”魏海明说,宁夏毯制造包括选毛、纺纱、染纱、绘图、上经、栓绞、打底数、结扣、过纬、剪毛、平坦、洗毯、剪花、整修,共14道工序。制造技术难度大,周期长。

  其中的编织方法,继承了中国传统裁绒技术,使用“挂经织纬”法,绾结8扣,同时形成人字纹等特有的边经形式。编织密度纵向每5厘米有11到15个结,厚度为5到8毫米。“这种编织密度及厚度非常结实稳固,使用多年不烂。”魏海明说。

  关于宁夏毯,有一个“马托传艺”的故事。相传在清代,新疆织毯匠人马托应邀来到宁夏,在宁夏府(今银川)收徒传艺,他的徒弟,又应邀到各地传艺,把手艺推广出去。马托死后,人们将安他葬在银川市的海宝塔下。

  实际上,宁夏毯的编织技艺,是吸取了各民族的精湛技艺,又经本地数十代手工匠人的创新和发扬。如今宁夏毯在保证精良品质的同时,设备早已改进,风格也更加多样。“我都做了几十年毛毯了,对这个有感情。”魏海明说,这次得知收藏的几块老毛毯,受到正在编纂中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宁夏卷》的关注,感到很高兴。他认为从古至今,多少毯匠的心血,都应该被记住。

  记者 李尚

【责任编辑:苏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