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看

黄河岸边 生生不息

时间:2022-06-20 17:21:46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黄河从贺兰境内蜿蜒而过,经过了数不清的光阴。河岸边,一代代贺兰人生活在这里,他们的故事里,离不开黄河。

  黄河边的往事

  立岗镇通伏村是黄河西边的一个村庄,如同贺兰县其他村子一样,被广袤的田地环绕着。“我们这田里灌溉的都是惠农渠的水。”村民戴星光说。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76年)朝廷派侍郎通智开挖惠农渠,人民为了纪念通智,在为堡寨和桥梁命名时,多冠以“通”字。《乾隆宁夏府志》中所载为例,堡寨有通吉堡、通义堡、通伏堡等,桥梁有通朔桥、通贵桥、通昶桥等。其中有些地名、桥名今天仍在使用。

  以前通伏村东边有个庙,这个庙就挨着黄河。黄河让人敬畏,小时候,大人告诉戴星光,不要到黄河边上去玩,小心河岸塌方,人掉进河里被冲走了。隔着十几二十米外,戴星光看向那条大河,偶尔有扬着白帆的船驶过。“听老人说,从清代开始,这里就走船了,拉着草,在这边和临河之间往返。”从戴星光记事的时候,河岸线已经逐渐向东退去,留下来的滩地,被种上了水稻,直到三四年前,黄河河滩生态修复,这里退耕还草,不再种作物。

  家在黄河边,种田灌溉不用愁,从惠农渠引来的黄河水,渗入土地后,就盼着作物长起来。除此以外,住在黄河边还有一些好处。“过去粮食不够吃,我奶奶领着我们总去黄河边捡苦苦菜吃。”戴星光说,河边一大片都是苦苦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在粮食短缺的时候,苦苦菜帮人们渡过难关。

  家在黄河边 有的是潜力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揭起,贺兰人早早嗅到春天的气息,在全区率先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通伏村也跟随着这股势头。戴星光记得那时田地刚分到个人,他去城里的时候,向别人提起这件事,还引来一脸惊恐,“别人都不信,让我不敢胡说,但确实打这起,粮食产量提高了,饭能吃饱了。”戴星光说。

  其实,不光是通伏村。据《贺兰县志(1980-2005)》记载,1979年,通义公社、四十里店公社,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试点,贺兰县也成为全区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县。这些村子的人,精心管理几亩地,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家里再养几头羊、几只鸡,就有肉吃。这在当时,对于村民们来说,是极大的满足。

  “有了好政策,守着黄河水,还怕吃不饱,过不好吗?”戴星光颇为自豪,在他看来,自己的家乡有的是潜力。

  一代人 一代新气象

  戴星光家中兄妹4人,他是老大,还有3个妹妹,妹妹们早年去县城打工,都嫁了过去,唯独他留在家里。照理说,家里男的更应该出去闯荡,但戴星光是村里的医生,这么多年就守在这里,为乡里人看病。

  2000年以后,村里通了公路,村里人进城看病方便多了,加上近几年合作医疗项目的开展,戴星光明显感觉自己闲下来了,甚至还有点落寞。“这也很正常,说明咱们村越来越好了,在进步。”他说,如今自己也在学新东西,学用新的仪器,用电脑录入就诊记录、开处方等。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还是在这个黄河边的村子里,致富带头人张志华2013年当选了村支书,当时的村子还有30多万元的负债等着解决。上任之初的几年,他绞尽脑汁想办法,硬是一点点把债还上了。接着又从玉米、水稻种植中发现商机,置办农机开始提供农机作业服务。2020年,通伏村牵头,和幸福村、星光村合作,成立了宁夏星福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扩大农机服务范围。黄河边这几个村子,连片的土地,农机大面积作业,效率高、费用低,省时省力。戴星光家里的40亩地就交给合作社托管,儿子们偶尔还从县城回来帮忙,自己就这样在村子里养老,他觉得挺好的。

  用智慧创造生活

  黄河岸边,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

  6月9日,通伏村副村长白永波正在和村部的工作人员核对村民信息,他说,通伏村和其他村子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龄化的问题,但那些坚定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中,还真有些能干的。

  今年35岁的白培源是宁夏洪栋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厂房就在村里,是去年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要说白培源的父亲,也是个能人,上世纪60年代从机耕班毕业,一直搞农业机械相关工作,后来建了厂子,生产农机。而白培源从小看着那些农机长大,也深受影响,而且对每种设备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父亲总觉得他设计的农机最好,但我能做出更好的。”白培源说,以前都是父亲做主,现在他接手了,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力。他游走在厂房里,介绍着自己设计的农机,“这个机器是多用的,可以用在水稻施肥、旱直播,还有玉米中耕施肥,我把它设计成浮动的,可以根据地形上下起伏,有个坑坑包包的都没问题。”白培源在介绍的过程中,讲到智能化,讲到成本控制,讲到产品类型细化……看得出来,他对这个厂子的未来有很多规划。

  黄河岸边的人了解土地,他们在自然赋予的水土间,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生活。

  记者 李尚

【责任编辑:卢丽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