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银川新闻网!
新闻监督(举报) 0951-5921733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爱尚银川>爱尚吃

饼香银川

时间:2021-12-06 15:35:44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到:

  作为西北城市,银川的面食颇有特色,而这多种多样的面食中,有一席之地属于——饼。茴香饼、豆沙饼、牛肉饼、花馍……看似不起眼的饼,却能千变万化,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你正好需要的时候,它就能立刻恰到好处地满足你的胃。

  饼的历史

  “早餐吃啥?”“夹个饼子”。一个饼子,就是银川人的一顿早餐,简单、快捷、省事、美味,还顶饱。面食为主,这可能是许多北方城市共同之处。要说饼子,我们先从它的历史讲起。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说,饼(古代文献中,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墨子·耕柱篇》中,“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此后,以麦粉制饼的记录不断增多。

  张訸说,魏晋以后,饼的花样渐渐多了起来,一种是笼屉蒸熟的,也就是蒸饼。开始时是死面的,之后人们发明了发面的方法,面饼就变得松软可口多了,这就是今天馒头的雏形。但“蒸饼”这个称呼却一直延续了很久,直至北宋时期,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蒸与祯字音接近,为了避名讳,于是蒸饼就改叫“炊饼”。在小说《水浒传》中,武大郎沿街叫卖的其实就是“蒸饼”。

  另一种是在火上烤熟的,叫做“炉饼”,后又撒上胡麻(芝麻),故又叫“胡饼”或“麻饼”,也就是今天的烧饼了。还有一种是直接下到水里煮熟的,叫“汤饼”,就是把面揉制好了直接揪下来,放到水里煮熟就可以食用了,经过长时间的

  演化,就成了今天的面条。

  此外还有油炸的油饼、春饼、月饼之类的,都是在原先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来的。

  到了唐宋时期,“北人食面,南人食米”的饮食习惯就此形成,一直延续至今。

  银川印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银川的饼子也有深刻的银川烙印。老银川人心心念念的,是口味永远不变的茴香饼;年轻的银川人,也喜欢尝试各种各样新奇的饼子。一个普通的饼子,可以平凡无奇,也可以千变万化。

  “一方水土对面食,以及面食文化的影响,在宁夏的不同地方都有明显的不同。像银川、中卫、石嘴山这些处于引黄灌区城市的面食,有着深刻的黄河烙印,但在宁南干旱地带,又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面食文化,烹饪手法各有特色。”张訸说,其实许多美食都和饼子一样,来到银川后,会被“本地化”,就拿拉面来说,全国没有哪个地方是加豆腐的,但在银川就有,除了豆腐拉面,银川还有西红柿拉面,还有加豆子的……

  银川的饼子也是一样,比如陕西的宫廷酥牛肉饼,到了银川后,就有点辣了。银川人会把它改良,加入适合银川人口味的调料,让辣味变得温良,又会收获一大批“粉丝”。曾经做过大量银川美食采访的媒体人王西平说,黄河流经银川,再加上贺兰山的呵护,成就了银川不同于外地的地道风物,银川的饼子就是银川的味道,也造就了银川人爱吃饼子的习惯。

  采访中,许多老银川人还会说起上世纪80年代,排队在迎宾楼买茴香饼的情景。“排老长一个队,一毛二分钱一个茴香饼,闻着面香,就一碗豆浆,那叫一个舒坦!”其实现在也是一样,每天早上,你都会听到银川人在街头的饼子店前面喊:“老板,一个夹菜饼!”

  记者 刘旭卓

【责任编辑:卢丽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手机版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总访问量:0

Copyright © 2007-2019 www.yc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

ICP许可证号:宁ICP备12000087号